2025年3月,一则来自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引发国际震动,特朗普政府考虑放弃自艾森豪威尔以来一直完全由美国组成的北约指挥权,这一延续了70余年的“美国特权”或将终结。消息一出,欧洲各国陷入集体焦虑,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战略撤退”,实则是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的延续,更是单极霸权时代落幕的缩影。
自1949年北约成立以来,美国在北约指挥体系中就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 。首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由美国的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担任,此后,这一关键职位长期被美国将领牢牢把控 。在北约的诸多军事行动中,从冷战时期对苏联的战略威慑,到后来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先进的军事技术,在北约的军事决策、战略制定以及行动指挥等方面,都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美国通过掌控北约指挥权,不仅能够将自身的战略意图强加于北约,还能借此巩固其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
美国这一决定绝非偶然,背后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从经济角度来看,长期承担北约的军事指挥任务,让美国付出了高昂的经济代价。维持在欧洲的大量军事存在、投入先进的军事装备以及承担各类军事行动的开销,对美国财政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美国承担了北约70%的防务开支,每年支出超过850亿美元,而欧洲盟友的军费长期未达GDP的2%目标,特朗普多次痛批欧洲“白嫖美国保护”。美国政府24财年财政开支庞大,赤字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削减在北约的军事投入,能够节省巨额军费开支,缓解国内财政压力。
在战略层面,美国的战略重心正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美国认为其在亚太地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应对所谓的“亚太威胁”,美国希望将更多的军事、外交和经济资源集中到亚太地区,以维护其在该地区的霸权地位。相比之下,欧洲地区在美国战略版图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放弃北约指挥权,能够让美国更加专注于亚太事务。特朗普要求欧洲盟友将军费提升至GDP的5%,否则美国将拒绝履行集体防御义务。这一近乎“勒索”的条件,实则是逼迫欧洲填补美军撤离后的防务真空。
此外,美国对北约盟友也存在诸多不满。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指责北约盟友在军费开支上投入不足,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美国认为自己在北约中承担了过多的防务开支,而其他盟友却在“搭便车”。尽管北约设定了成员国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2%的目标,但多年来,仍有不少国家未能达标。特朗普执政时期就曾多次批评北约成员国,甚至威胁如果盟友不增加军费,美国将“走自己的路”。这种对盟友的不满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国考虑放弃北约指挥权,以此来向盟友施压,迫使他们增加军费投入,或者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关系。北约前司令斯塔夫里迪斯警告,若美国交出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职位(SACEUR),北约可能解体为“欧洲条约组织”,欧洲将被迫直面俄罗斯威胁。
美国的战略撤退并非孤立事件,其引发的多米诺效应正深刻重塑全球地缘政治版图。这一变化不仅改写地区战略平衡,还在经济、军事、外交等多领域触发连锁反应,成为推动国际秩序演变的关键变量。
俄乌冲突至今,俄罗斯已实际控制乌克兰约20%的领土。欧美同盟在这场冲突中的分歧不断加深,给俄罗斯带来了战略喘息空间。北约内部对冲突的态度分化,军事援助的协调困境,以及欧洲国家对自身能源安全与经济利益的重新审视,都使得俄罗斯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缓和。一旦北约出现解体风险,俄罗斯西线将大幅减压,战略纵深得以巩固,为其在东欧地区重塑影响力提供了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内部政治动向也在影响俄乌局势走向。特朗普被曝计划以放弃北约领导权为筹码,换取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妥协,甚至推动解除对俄制裁。这一设想若付诸实践,将打破现有地缘政治博弈格局,俄罗斯有望在国际舆论和外交层面摆脱部分孤立,为其进一步整合乌克兰东部及南部地区创造有利条件。
随着美国全球战略收缩,国际格局正在经历新一轮震荡。中俄两国在经济、能源、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去美元化” 联盟呼之欲出。在全球贸易结算体系中,人民币和卢布的结算比例逐步上升,两国正积极推动以本币结算为主的区域金融合作,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挑战美元霸权地位。
欧洲在这一进程中面临艰难抉择。由于长期依赖美国军事保护,欧洲防务一体化进程缓慢。若无法整合自身防务力量,在中美俄新三角博弈中,欧洲将沦为 “缓冲区”,在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失去自主性,难以发挥独立一极的作用。
北约指挥权的移交,标志着“美国治下的和平”走向终结。欧洲的慌乱、俄罗斯的蛰伏、中国的审慎,共同勾勒出21世纪中叶国际秩序的新轮廓。历史反复证明,霸权更迭从不温情脉脉,唯有主动适应变局者方能立于潮头。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场“秩序重构”既是挑战,亦是对全球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当“美国优先”撞上“多极现实”,人类能否找到超越零和博弈的新出路?答案或许藏在欧洲能否痛定思痛、亚洲能否避免对抗、以及大国能否学会共存的未来图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