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节,拜年走亲戚的“大戏”就开始上演了。小时候,我盼着过年,因为能去亲戚家吃好吃的,还能收到压岁钱。
那时候,走亲戚就像一场“盛宴”,满心欢喜。可长大后,我发现这事儿是好像变了味儿,甚至有人觉得,这是“无效社交”。

先说说为啥有人会觉得,这是“无效社交”。首先,现在大家的生活节奏快,平时都忙于工作和自己的小家庭,好不容易过年放假,就想好好休息一下,陪陪家人。
可拜年走亲戚,往往要起个大早,一家家跑,路上还堵车。到了亲戚家,还得寒暄客套,说一些“过年好”“身体棒”之类的客套话,感觉挺累的。
而且,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打个电话、发个微信视频,也能问候到亲戚朋友,何必非要面对面呢?

再说,现在很多亲戚,平时联系都少,一年到头就过年见一次,感觉关系也挺生疏的,走亲戚的时候,也不知道说啥好,就更觉得是“无效社交”了。
不过,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片面。拜年走亲戚,其实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传统习俗。它承载着我们对亲情的尊重和传承。
长辈们辛苦了一辈子,平时子女们都在外地工作,过年走亲戚,就是让他们感受到晚辈的关心和孝顺。

比如我爷爷,他最盼着过年,因为那时候我们这些晚辈都会回来,他能和我们说说话,唠唠家常。看着他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就觉得走亲戚这事儿,对老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而且,走亲戚,还能加深家庭之间的联系。我们家族挺大的,平时大家都各忙各的,过年走亲戚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家里的新鲜事,分享一下生活的经验,这种亲情的交流,是不能用“无效”来形容的。
就说去年,我堂哥在外地工作,遇到点困难,过年的时候,在亲戚家说起这事,大家七嘴八舌地给他出主意,最后还真帮他解决了问题。要是平时不走亲戚,他可能就只能自己扛着了。

再者,走亲戚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拜年走亲戚,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让我们知道,亲情是需要用心去维护的,不能因为生活忙碌就忽略了。
而且,现在的小孩子,通过走亲戚,也能学到很多礼仪知识,比如怎么称呼长辈,怎么礼貌待人。这些可不是书本上学得到的,而是要通过实际的社交场景来学习。
当然,我也理解那些,觉得走亲戚是“无效社交”的人。确实,现在的生活方式,和过去不一样了,人们的社交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但我觉得,我们可以对拜年走亲戚的方式,做一些调整。比如,不用像过去那样一家家跑,可以几家亲戚一起聚个餐,或者组织一些家庭活动。
像一起包饺子、玩游戏之类的。这样既能保留走亲戚的传统,又能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再说了,有时候所谓的“无效社交”,只是因为我们的心态不对。如果把走亲戚当作一种任务,那肯定会觉得累。但如果把它当作一种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一种放松心情的方式,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就像我,现在每次去亲戚家,都会提前想好,要带点什么好吃的,或者准备一些小礼物,让亲戚们,也感受到我的诚意。看到大家开心的笑容,我就觉得这趟走亲戚特别值得。
我觉得拜年走亲戚,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无效社交”。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亲情的纽带。虽然现代社会的节奏快,但我们不能丢了这份传统。

我们可以用更灵活的方式,去适应它,让它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社交活动。
毕竟,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而走亲戚,就是我们维护这份财富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