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不值钱,但值命

知新政 2020-11-11 10:19:35
一、刨刨康乾盛世的祖坟:清朝人口暴增的秘密

根据《明实录》记载,明朝在天启三年(1623)时有5165万 人,至道光十四年(1834)时人口突破四亿。粗略算来(不考虑疆域扩大),两百年的时间,人口翻了近8倍,那20年一代人计算,200年也就是8代人,这在世界人口史上堪称奇迹。

有人说是因为明初多战争瘟疫,死亡人口很多,清朝相对稳定,没有大的杀伐,有利于人口增长。但这显然不具备说服力,没见清朝的医术比明初有太大的进展,怎么就平白无故多了那么多人。

说白了,还是农业的发展在清朝对于人口增长起了决定性作用。明朝的主食是小麦和稻谷,小麦丰年300斤,稻谷能产500斤。

有史记载(金瓶梅31、35回两次提到)玉米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明朝,但是辜负了郑和下西洋的明朝显然没有推而广之,直到清朝才被发扬光大。

美洲的高产量农作物玉米通过南洋商人进入中国土地。同时期还有土豆、红薯等许多作物来到中国,并广泛种植在中国各地。马铃薯这玩意儿种的不好一亩地也能有2000斤,而且易种植,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依旧有较为可观的收成,种在肥沃的土地上收成更是普通作物的数倍,这为清朝人口增长提供了粮食保障。

所以,盛世说白了就是少折腾,让大家吃饱饭就是盛世。

二、被误解的农业:盛世农业不值钱错在哪儿?

小学有篇课文叫“多收了三五斗”,告诉我们农业有个特点,丰产不丰收,收的多了未必多卖钱。近些年来的经济统计数据更让人心痛,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持续稳定下降,最新的数据应该连8%都不到了,6亿人围着这8%转,简直是锥心之痛,再不振兴农业农村,能行吗?

1983年这个数值是多少?33.17%

所以我们不能说这些年农业没发展,8万亿的农业Gdp比1983年不知道增长了多少倍。

但是,幸福感是比较出来的。当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你住洋房开豪车,我就三间平房一辆三轮,学没少上,汗没少出,我能有幸福感吗!

粮食便宜,农民收入低,农村落后几乎是大家对三农的普遍印象。农业成为最苦最累且最不赚钱而且风险最大的产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的确,我们十四亿人这些年从来不担心吃饱饭问题,这得益于中央对农业的重视,是有18亿亩的播耕红线打底,主粮必须立足于自给自足,是我们不担心吃饭问题的根本底气。

但必须看到,18亿亩红线的背后,是哪个群体做出了历史性的发展牺牲?因为粮食安全问题而产生的耕地保护制度,进而产生的城乡土地双轨制,拆迁成了农村土地分享城市化成果的唯一机会和通道,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因此中断,农村丧失了自发城镇化的机会,从而只能围绕农业这一核心来谋生。

而农村数亿人一直在低消费状态下生产,总理也说,我们还有6亿人收入不足1000元。

农民这个分散的群体做出的历史牺牲不仅没有被记住,反而给他们带来了落后、贫穷的标签,他们哪怕去城市里打工都抬不起头,建筑工人做公交车见有空座有不好意思去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脏,他们有子女妻子在农村留守。

一斤粮食还没有一瓶矿泉水值钱!可以说,我们的粮食价格完全没有反应出农民的劳动成本,也没有体现出粮食的重要性。

你能吃上便宜的粮食,真是因为有数亿农民以极低的生存成本帮你拉低了粮食价格,也是广大农村土地牺牲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机会,数十年老老实实种粮食的历史性付出。

在我们不用担心吃饭问题的同时,别忘了非洲还有好多地方在吃观音土。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仅用钱来衡量一个东西的价值,粮食的价格反映不了粮食的价值。

三、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农业不值钱,但它值命!

水不漫桥,咱们中国人讲究做事不忘本。

所以,如何衡量粮食和农业的价值?

单单以粮食来定义农村是片面且偏颇的,就好比我们不能用猪肉的价格来定义人肉一样,马首富上称看下多少斤,估个价?没这么干的。

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从生态价值方面重新定义农村。一二三产联合发展是从产业角度来延伸农业价值链条,而农村爆火的短视频,则重新定义了农村的文化价值。

在锤子的眼里,什么都像钉子,因为它只能钉钉子。我们只有在更大的视野下审视,才能对三农的价值做出全方面的价值重估,才有可能让低估的农村资产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所以,这些年来,从05年取消农业税开始,中央一直稳步推动反哺农业。财政的各种农业补贴,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各种政策免税补贴,鼓励小农户稳步做大。土地产权改革,把财产权利逐步还给农民,让农民成为真正的有产者。宅基地三权分置,让农民可以带着土地进城。

每个人都是从历史中来,思甜不忘忆苦,因为说不定啥时候苦就又回来了,在这个世界格局将要变化的时间节点,我们都已经做好了内循环的准备了,这已经是最差的结果了。

所以,对农业重视起来,对粮食重视起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0 阅读:22
知新政

知新政

解读和三农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