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到,大家就要忙活起来了,修坟头、压纸钱、烧香磕头、摆桌吃饭,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一直没有忘,有人说这是迷信,可大家心里都明白:黄土堆前有那份心,比什么都实在。
清明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去坟上添土。老人说:坟头圆,家业全。拿镰刀割净杂草,用铁锹把塌陷的土补平,就像给老屋翻新屋顶。
老人都说:人走了,房子不能塌。坟头收拾利索了,祖宗住得舒坦,子孙才有福气。
压纸钱这事更有讲究,老辈人用竹竿挑着白纸条插在坟头,风一吹哗啦啦响,叫“挂青”,现在改用五色纸花,照样得压得牢牢的。
压纸的时候还要说:爹娘收着钱,在那边别舍不得花。这叠得整整齐齐的纸钱里,藏的都是我们心里的惦记。
供桌上三碗菜、五个果,香炉里三炷香。
为啥要单数?老人都会说:阴间人少,多了吃不完。这话听着像玩笑,可摆供的规矩一点不马虎。猪头肉要带皮,鱼得整条煮,苹果橘子得挑最光溜的,供祖先的东西,一定都是挑最好的。
最重要的是磕头,大人带着孩子跪在坟前,脑门贴地,手心朝上,嘴里喊着:爷爷奶奶收钱啦!孩子小还不懂,等他们当了父母就明白了,磕的不是头,是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从坟地回来,一家人就要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了。
把桌子摆好,家里老人坐上主位,在农村至今流传着:清明酒,喝一口,田里庄稼旺三秋。大家相信,家族和睦就会五谷丰登。
在饭桌上,长辈们会讲着种地的经验,年轻人聊着工作生活的事,小孩子在一旁嘻嘻哈哈地打闹,这顿饭吃得和年夜饭一样热闹。
清明不是上坟,是回家清明的雨,淋不湿活人的衣裳,坟前的风,吹不散血脉的温热。
添一把土,是告诉先人:我们每年都记着你。烧一炷香,是让娃娃知道:做人不能忘本。吃一顿饭,是教全家记住:打断骨头连着筋。
现在都说生活要有“仪式感”,要我说清明这三天做的,就是我们最实在的仪式感,对得起黄土下的祖先,照顾着身边的亲人,盼着那没回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