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义务教育学校的课间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后,北京市教委又“出大招”了。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中小学校服坚持学生自愿购买原则;同时提出,学校可探索学生校服循环使用,创新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减少资源浪费。
显然,此举是冲着校服的种种乱象来的。
近年来,关于校服的争议事件时有发生:南昌某学校收2300元校服费,东莞某小学四年更换了三款校服,吉林敦化某学校的秋冬校服用碎布、塑料等废料填充,广西百色某小学的校服生产商威胁家长“不穿我家校服,你家小孩百分之百进不了学校”……
“天价校服”、“问题校服”以及由于校服产生的存在利益输送的质疑,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和质疑。在这般现实下,各地主管部门积极行动、出台规定,加强对中小学校服的管理。
但是北京市教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后,很多网友并不买账,认为此次的新规对改变校服的种种乱象并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很多网友都表示,在购买校服这件事情上,学校发的通知里一直都强调“自愿原则”,但是如果哪个学生不买校服,连学校的大门都进不去,大家都是强制性被“自愿”的。有网友认为,“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说了也是白说,学校一个“穿着不整齐”就分分钟破功了。也有网友调侃,关于校服早已形成了利益链条,无论上级部门出台什么文件,学校都有应对的方法,让家长乖乖掏钱……
毫不夸张地说,网友们的吐槽是有道理的。在校服采购这个问题上,“自愿原则”早已实施了,问题在于“自愿原则”基本上变成了文字游戏,文件通知上强调的是“自愿原则”,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总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不购买校服的学生和家长,让他们被迫购买,哪怕校服的价格很贵、质量很差。
讲到底,产生校服种种乱象的原因,其实不在校服本身,而是校服的利益链。要想减少资源浪费,减轻广大家长的教育负担,最好的做法是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消灭校服的利益链。
这方面,深圳的做法有很多可取之处。从2002年开始,深圳就实行全市校服统一了,主管部门定下了中小学校服的款式以及质量、用料、配套鞋袜、售后要求等标准后,就将生产和销售权放开,所有厂家、商家都可以生产和售卖,并且通过“校服监管码”,每件校服都可以查到生产编码、质检报告、生产企业、生产资质等关键溯源信息,在公开、透明且充分竞争的机制下,深圳的中小学校服不仅款式美观时尚,被多个国家的博物馆收藏,并且质量上乘,基本上不存在质量问题,价格还十分公道,单件只需25到45元不等。只要有需要,家长或者学生随时可以在街边店铺、外卖平台买到。
当然,深圳模式也遭遇过反噬。部分学校就曾出现过在家委会的鼓动下,让学生“自愿购买”班服的情况,但由于广大家长的反对,最终没有掀起多大的风浪来。
由此可见,只要消灭了利益链,校服的种种乱象就会减少一大半,甚至不会成为问题。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