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敢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并且这一趋势不仅是在国内兴盛,在国际上同样越来越不可小视,许多国家都有与我国的合作意向。
印度也看到了这一市场,想要施展拳脚,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中分一杯羹,想方设法吸引国外车企进驻。
而前不久,我国商务部却发出警告,提醒国内车企谨慎对待印度市场。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如此提防印度呢?
中国对印颁布“禁令”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不同,它不会随着日益增长的油价给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压力,是很多现代家庭的选择。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化”的推进,很多国家也看到了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前景和市场,纷纷出台政策,吸引外企前来投资建厂。
印度同样看到了这个“大蛋糕”。在今年3月,印度总理莫迪出台了对外企的“优惠”政策:若外国车企在印度投资5亿美元建厂,并且于3年内开始生产电动汽车,那么就可以享受15%的减税优惠。
并且印度雄心勃勃,在媒体上大肆宣扬:力求在2030年,达到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为30%。
这样看来印度好像真的是诚意满满,想要通过友好合作来发展国家经济。为什么我国还要求国内车企谨慎对待印度市场呢?
如果真的认为印度是带来诚意来吸引外商的,那可真是大错特错了,他们正在拨弄自己的如意算盘呢。
一直以来,印度都想要取代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国。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出台减税政策、给出优惠等等,只是他们用来吸引外商的手段罢了。
而当外企真的被吸引过来,在印度投资建厂的时候,印度就露出真正的面目,狠狠咬住外企,要求他们分享汽车制造技术。
要知道,新能源电动车技术可算的上是一个国家商业的核心机密,在新能源技术逐渐渗透的如今,不会有哪个国家或企业把如此高的技术拿出来示人,这等于是断送了自己的前路。
印度岂会不知道这其中利害?但是他们可不管这么多,在他们制定的隐藏计划中,谁若是不愿意分享,就交罚款。
新能源电动汽车虽然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但是利润较低,每台车的纯利润基本在8000-10000元。因此,巨额罚款对汽车厂商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能要他们好几个月的收入呢。
先把人骗过来,再翻脸不认人,这不是典型的“渣男”套路吗?印度的小心思,路人皆知。这不,以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品牌,本来答应要去印度访问,却“放鸽子”了。
我国商务部也是发布了预警,告诫各大厂商应谨慎投资。9家车企纷纷响应,发布了声明:暂停去印度投资建厂。如此一来,印度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
放弃赴印投资建厂,是动了其蛋糕?我国商务部发布此声明也是怕自家孩子吃亏,别被“渣男”骗了去,到时候什么都没得到,还要自己承担很大损失,同时伴随着技术外泄的风险。
因此现在看来,保护车企,就是保护国家商业机密。车企们也是看懂了祖国母亲的良苦用心,纷纷表态暂停赴印投资。如此一来,印度傻眼了:怎么跟预想中的不一样?
实际上,印度是确实想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但由于自身条件受限,所以想要借用外企来提升自身产业。
借力于外企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许多国家产业就是在外企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可奈何印度又怕外企在他们国内发展得太过于强大会影响到本国的发展,所以想出了这么个阴招。
可是如此以来,印度的信誉便大大降低。就如特斯拉,本来带着满满诚意前来,可看到印度市场后大失所望,同时弄清了他们的“渣男”套路,印度因此喜提“外企坟场”的称号。
经此一役,印度想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雄心,可能要暂时搁置起来了。目前的情况是,潜在投资者都被吓跑了,自身又没能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导致目前此市场一片空白。
想要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是没有错的,可印度错就错在不该欺骗有诚意的投资者。世界是开放的,一味地算计别人,只会被世界孤立,尝到迫不得已闭门造车的苦果。希望印度能幡然醒悟,好自为之吧。
叫停建厂,是否有损我国利益?可能有人会说,放弃赴印投资建厂,利益受到真正损害的其实是我国。毕竟,印度有不亚于我国的14亿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经济市场,有非常大的挖掘潜力,现在叫停产业是否过于操之过急,影响我国未来的外企发展?
首先,来看一下印度的经济状况。有报道称,印度GDP尽管持续增长,但对比世界平均增长率,依旧处于低迷状态,经济状况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
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报告中》,印度是全球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极端贫困的人口占比数量超过8000万人。
此外,贫富差距悬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国际经济地位也较低,等等数据显示了印度的经济水平很落后。
若投资建厂,看似庞大的印度市场,实际上能买得起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并且这个市场可开发性很小。因此,不必为暂时失去了印度市场而焦虑。
再论印度的信誉,也很值得推敲。在2021年,国产品牌智能手机向印度市场推广之时,取得了非常斐然的成绩,一度占据了印度大量市场份额。
而就在我国追加投资之时,印度就好像犹如看到了待宰的羔羊般,对我国国产品牌智能手机露出来獠牙。以“涉嫌逃税”、“向国外非法汇款”等名义对我国部分品牌强行罚款、扣押资产等。
有了此前车之鉴,谁还敢赴印投资?真是应了网友们的话“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赴印投资风险大,早早规避止损大。”
此次事件非但没有对我国车企盈利产生影响,反而是提前规避了风险,同时看清了印度一如既往的“小九九”,止损大于盈利。
投资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非常考验双方的合作诚意及市场等等因素,若一步考虑不周,就非常有可能“翻车”,造成己方大损失。
印度想吸引外资,必须改变基本盘印度若想要吸引外企前来投资,就得改变自身现状,满足许多必要条件后,才能获得国际合作。
任何合作都是建立在双方开诚布公的基础上,印度如果一味地打自己的算盘,而算计别的国家。那么就算其市场再大,也不会有国家愿意与之合作,建立良好的口碑是合作的基础。
其次,印度应该注重供应链的建设。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设备采购到运输等,可以灵活利用印度各地区的行业特点,建立高效的供应链,以便外企投资建厂的稳定运行。
此外,还应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来吸引外商。印度的制造业相对落后,但正在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意在吸引外商投资、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技术水平和培养人才等,以支持制药业的发展。
并且,应该更加积极地寻找合作伙伴,帮助其更快地适应市场环境,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政策方面,也该更加注重实际优惠,切勿增加隐藏条件,或合作到中途变卦等,影响自身信誉。
总之,想要吸引外企赴印投资,印度需要做出的改变非常多。前路漫漫,道阻且辛,想要力求突破,须得尽善尽美。
中国汽车全球化志在必得目前,中国汽车全球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有望实现这一远大目标。
在2023年,中国的汽车出口量达到了历史新高,首次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而在今年上半年,中国的汽车出口量依旧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同比增长率近30%。
中国汽车已出口全球200多个国际及地区,在部分国家的存在感相当之高,中系汽车的竞争力正在稳步提高。
许多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表现突出,性能优越,获得了国际认可。在亚洲部分地区建厂,这个分布规模在未来还会扩大,形成全球化生产布局。
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但是中方有望将汽车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新能源汽车也展示出了强劲活力,力争为全球汽车产业注入更多“中国创新活力”。
结语中国商务部此次发布的谨慎赴印投资声明,给国内各大车企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击碎了印度觊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的如意算盘。
此次事件并没有影响到我国车企的利益,反而是看清了印度的真实目的,及时止损。
希望印度在未来的合作能多一分诚意,少一分猜疑,期待双方在未来的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