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支持下,我们在繁育中心周边的荒地上搭建起200多个塑料大棚。农户在我们这儿务工习得草莓生产苗的培育方法后,可以租用塑料大棚自己进行种苗培育或果蔬种植,家庭收入明显提高。”玉拉村党支部书记曹有明说。
几年前,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的千栋温室由于公司化运作经营不善,原本承诺农户的土地流转租金发放链断裂,大片土地撂荒。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曹有明带领党员主动扛起发展温室基地的责任,在经过多方论证后决定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成立草莓脱毒繁育中心,运用“党组织+产业+农户”的方式,创新打造产、储、供、销一体化的新型农业发展路径。曹有明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疫情期间,为了能把土地流转租金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村经济合作社就向湟中农商银行寻求过支持;随着更多农户产生自主经营大棚的意愿,湟中农商银行再次通过增信给予他们支持,让农户重燃发展希望。
依托自然禀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牧业是青海省农牧区的主要生产力。不过,仅靠放牧难以形成稳定收入,粮食种植所产生的附加值也有限。越来越多的人口、产业和市场信息流动让农牧区的农牧民开始探索多元增收致富渠道,在此过程中,青海农信在长期落实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该项工作,通过增信、提升信贷产品灵活性、线上化服务等举措,更有效满足农牧民内生发展中的金融需求。
服务应需而动
“因为今年牛肉价格有所下滑,我们就把较少的牛圈养起来,更多的是靠放牧养殖。有了这个圈养棚后,我们可以更多根据市场价格和经营情况,确定养殖节奏。”夏塘村畜牧合作社负责人马忠义介绍说。
马忠义同时也是夏塘村的副主任,他口中的圈养棚是在2018年由政府牵头、村里支持一部分资金盖起来的。“村里给了帮扶,那么合作社的盈利也会分红给村里,帮助完善基础设施以及补贴村民的医疗保险。”马忠义说。
在此之前,像乡镇里的很多家庭一样,马忠义家庭收入主要也来自青稞种植和放牧。“与放牧不同,圈养需要的投入更多,主要就是饲料成本,一头母牛每月要消耗700元饲料,公牛只会更多;不过,这样的收入也会更多更稳定。”马忠义告诉记者,这一畜牧合作社现有6名股东,股东的信用贷款基本都用于合作社经营,“根据信用评定,我目前可以从祁连农商银行获得信用贷款30万元,其他股东也是差不多的额度。这是每年农商银行各网点党支部与各村两委开展‘党建+双基联动+信用评定+增信’推进工作的成果,逐年增信以及‘一次授信,终身使用’的服务机制让我们合作社的养殖规模更大,经营也越来越顺畅。”
图为在化隆农商银行拉面产业综合金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客户解答相关业务。 宋珏遐 摄
2022年,夏塘村畜牧合作社总营收达50余万元,在向村里分红21万元后,包括马忠义在内的6位股东每人可以分得5万元收益。在祁连农商银行的支持下收入逐渐稳定的不只有夏塘村的村民。
“如果赶上天气好时爬到卓尔山山顶,一面能看到可以尽览四季景色的阿咪东索,另一面则是祁连山脉。这样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卓尔山被誉为‘东方小瑞士’。”祁连县麻拉河村党支部书记刘钧告诉记者。
而他所在的麻拉河村就在前往卓尔山的必经之路上。了解到卓尔山的风貌通过游客镜头被更多人知晓后,2015年,刘钧从祁连农商银行申请到20万元信用贷款,借翻修家中房屋的契机,将其中一半装修成客房,试水家庭旅馆经营。“我们原本是贫困村,全村200多户人家中贫困户有23户75人。”据刘钧介绍,麻拉河村有耕地1333亩,草场30617亩,“每户村民能分到的耕地很有限,过去农户收入主要靠在冬季养殖牛羊,每年6月份也会有一些农户去山上挖虫草补贴家用。这其中,牛羊养殖和承包草山雇人挖虫草都需要资金支持。”
刘钧的卓尔山下家庭旅馆经营到第三年,从事旅游配套服务让他的家庭净收入增长至十多万元。“当地旅游业的兴起并不会让我们放弃农牧业,更多的是开展多样化经营来缓解收入波动性,如此,家庭收支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减弱,生活真正好起来。”刘钧说。在他的示范作用下,也是在2017年,麻拉河村参与到旅游配套服务中农牧民快速增长,他们有的是经营农家乐,有的是在卓尔山景区停车场摆摊来增加收入。
图为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上山庄村马匹经纪人魏永录正牵着马匹走出马厩。 宋珏遐 摄
“没有信用贷款,我们的农家乐是开不起来的。”在座谈中,麻拉河村村民表示,单纯的农牧业难以形成收入积累,而翻修房屋的投入很难在一年之内就赚回来,这就需要金融支持。祁连农商银行自2003年开始对本县农牧民开展信用评定工作,最初农牧民只能贷到几千元。随着当地农牧民收入增长,信贷额度有所增加,祁连农商银行针对麻拉河村农户经营旅游配套服务的资金流特征将相应信贷使用周期调整为3年,便于农户对经营内容进行调整或优化。在金融服务助力下,麻拉河村200多户农牧民中,参与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达96人,建成集餐饮住宿一体的农家院24家,可接待500人同时用餐,提供床位920张,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实现了从6年前9000元到现在14000万元的跃升。
线上化带来灵活性
除了有游客走进青海农牧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也带着青海特产走出去,从事更多经营活动,由此带来对金融服务便利化的要求。
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上山庄村村民魏永录是一位马匹经纪人,他从事这个行业已有20多年了。“最开始做这一行是因为当地有一处马匹交易市场,我从青海各大牧场收马后再销售出去,主要销往湖北、湖南等地。”魏永录告诉记者,马匹经纪是一项资金需求量较大同时又周转很快的行业,“收一匹马可能需要超过一万元,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就有人买下了。当然,最开始并没有贷款支持,那时我出去一趟只能拉四、五匹回来,有时还需要赊账给牧民。”
如今,魏永录一次最多可以拉47匹马,是过去的十倍,这背后是湟中农商银行基于其信用情况,给予的逐年递增的授信支持。今年该行对魏永录的授信额度已增长至30万元。“最多时,魏永录一个月就要出去3次,每次可能要一周左右,如果没有线上化的服务支持,他的资金使用效率可能也达不到这么高的水平。”湟中农商银行土门关支行的信贷人员告诉记者。
耗时1年半的时间,青海省联社搭建了个人线上贷款平台,通过“人工+智能”“线上+线下”的紧密融合,在信用体系建设基础上,农牧民信用贷款发放、审批效率明显提升,农牧民足不出户即可实时办理贷款。对于像祁连县、湟中区等推广线上化服务较早的地区,当地九成左右的农牧民已接受了线上操作方式,这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我们还看到,在农牧民使用线上化服务一段时间后,他们的财务支出和生产经营习惯也在优化。”上述支行信贷人员告诉记者,“农牧民接受金融服务的外在成本降低后,他们逐步形成了量入为出的意识,也开始学会根据产业特性和市场调节生产经营节奏,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也由此提升。”
图为在夏塘村畜牧合作社中,负责人马忠义(左一)正在向祁连农商银行工作人员介绍肉牛的饲料情况。 宋珏遐 摄
更需要线上化服务的还有从化隆县走出去的“拉面人”。
截至今年2月末,化隆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中“拉面经济”贷款共5374笔,金额56869.75万元,占贷款总额的27.28%。多年来,该行相关业务已有效带动全辖231个“拉面村”近16万人在全国271个大中城市创办拉面店2.4万家。
化隆农商银行副行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直以来,在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我们更多是依托县政府拉面品牌产业中心派驻在各地的办公机构获取他们的经营情况的。当然,我们也会阶段性地组成敏捷性团队,到当地开展贷款发放和贷后工作。但从更及时有效提供金融服务的角度考虑,我们还是需要提升与‘拉面人’之间的信息对称性。”基于此,在省联社的帮助支持下,化隆农商银行探索研发远程放贷系统,升级包括二维码、手机银行、云支付等业务提升跨地区结算能力,增强线上申请和办贷功能,节省省外拉面客户往返时间和资金成本,真正实现“拉面银行”的品牌化、特色化转型。
“之前,我在上海开店时还需要在每年探亲的时间到银行进行贷款年审,如今在外地开店的同乡人,他们只需要在手机上操作就可以完成这一流程,能够真正实现在当地的安居乐业了。”之前在外地开拉面馆的公义村支部书记谭海买感叹地说。上述化隆农商银行负责人还表示,下一步该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拉面经营主体授信额度和利率价格的模型核定,这能够使相关业务服务更精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