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水深千尺,宣城桃花潭景区。

鲁荣的视界 2025-03-25 18:48:46

桃花潭景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城桃花潭镇境内,是青弋江流经桃花潭镇翟村至万村间的一段水面。唐代诗人李白曾于此地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绝唱。

桃花潭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

桃花潭位于青弋江源头,江水清澈,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在群山之间蜿蜒流淌。从空中俯瞰,青弋江将桃花潭景区分成东西两岸,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与周边的山峦、田野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桃花潭水清澈幽深,县志《桃花潭记》称“层岩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洁,烟波无际”。

桃花潭的水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清澈见底,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潭面宽阔,水平如镜时,能清晰地倒映出两岸的山峦、树木和古建筑,微风拂过,波光粼粼,泛起层层涟漪,仿佛是潭水在微笑,向人们展示着它的温柔与灵动。

环绕着桃花潭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山上植被茂密,四季常青。

春天,新绿的树叶与盛开的桃花相互映衬,一片生机勃勃;夏天,绿树成荫,为桃花潭增添了几分清凉;秋天,山上的树叶渐渐变色,红的、黄的、绿的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幅绚丽的油画;冬天,银装素裹的山峦又为桃花潭带来了别样的宁静与圣洁。

青弋江像一条飘动的绸带,在万山丛中左右萦绕,自南向北奔腾而来,它是桃花潭的源头,为桃花潭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江水清澈湍急,在山谷中流淌,发出潺潺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首美妙的乐章。

白鹭岛是由青弋江水力自然冲击堆积而成,岛上自然生长着喜水性树木,因白鹭常年栖息而得名。

岛上生态优美,空气清新,漫步其间,可以看到轻盈的白鹭时而翩翩起舞,盘旋四周,时而安静地栖息在林间。

桃花潭因李白的《赠汪伦》而闻名遐迩,这首诗为桃花潭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此外,历代许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和墨宝,使得桃花潭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景区内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踏歌岸阁、文昌阁、翟氏大宗祠等。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踏歌古岸建于明朝末年,由翟氏家族为纪念李白游览桃花潭而建。阁楼四周板壁悬挂着李白在此期间所写的诗作,屏风后有木雕描绘汪伦和村民踏歌送行场景,这里正是当年汪伦率领乡民踏歌欢送李白的东园古渡 。

怀仙阁建于明末清初,是后人为缅怀李白,在垒玉墩上所建。此阁依山临水,飞檐叠出,气势巍然,阁内门廊形状像倒置酒盅,别具特色。

文昌阁建成于乾隆三十五年,由翟氏家族所建,是文人雅士聚会场所,阁内供奉“文昌帝君”。翟氏家族在明清科举考试中成绩斐然,建造此阁以彰显文运昌盛。 

翟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由翟震川创建,是安徽省内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的祠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风格融合徽派、沿海及中原风貌,被罗哲文先生题写“中华第一祠”匾额。

桃花潭所在桃花潭镇,古称南阳镇,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整个南阳镇呈城堡式布局,街道和门楼可骑马通行,有“周官埠头跑马镇”之称。老街上古玩、土特产和纪念品商店众多。

桃花潭附近的古村如翟村和万村,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古民居,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村落中的小巷幽深曲折,青石板路光滑整洁,两侧的古建筑门窗雕刻精美,充满了历史韵味。

景区于1989年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保护区”,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0 阅读:0
鲁荣的视界

鲁荣的视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