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月
编辑|六月
前言
从一段中国行直播,到一场跨越文化的全民热议,国际网红“甲亢哥”用他真诚而直接的表达,为中国赢得了海外的一波好感。
而他回到美国后的第一时间,就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感谢中国,用18张照片和一句“谢谢你,中国”,坚定表明了对这片土地的敬意。
然而,当镜头转向同样参与了这次中国之旅的李美越,本应起到桥梁作用的“文化翻译”,却在直播中频频出现“翻车”行为,甚至引发了“文化歧视”质疑。
两位外籍人士,同样身处中国,同样面对直播镜头,为什么一位收获满堂彩,另一位却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
李美越到底是“无心之过”还是“有意消费”?
在这场直播风波的背后,我们是否也该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信任与尊重的文化使者?
甲亢哥的“中国情”感动全网
甲亢哥,一个原本在YouTube靠搞怪视频走红的美国网红,凭借一场直播,把自己“硬核”甩头的魔性形象彻底转化为“中国文化粉丝代表”。
他的中国行不只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踏入了中华文化的深处。
成都街头体验中医把脉、少林寺中苦练功夫,被棍棒“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中国传统哲学的洗礼。
他没有顾虑表情管理,也没有刻意保持偶像包袱,而是用最真实的反应,让海外观众看到了一个立体、温暖、有趣的中国。
中医诊脉后不收钱,他当场感动得热泪盈眶;少林寺“吃苦训练”中,他疼得直咧嘴,却依旧坚持完成拜师礼。
一句“从北京到成都,每个人都在对我微笑”,成了他对中国最直白也最真诚的告白。
而这一份毫不掩饰的感动,让无数人高呼:“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播,他是带着敬意来的,而不是带着流量剧本。”
而这份敬意,也延续到了他回国之后的行为中。
他没有借“中国行”迅速变现,更没有因为回到西方舆论场而翻脸不认人。
他坦荡地发布中国行照片,大声说出“谢谢你,中国”,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感谢与热爱。
在流量至上的当下,能坚持“真实”二字的,是难得的品质。
甲亢哥赢得了掌声,不是因为他讲得多好、表现得多聪明,而是因为他从始至终都在用心感受、真诚表达。
李美越为何翻车成众矢之的
如果说甲亢哥是这场直播里的“神来之笔”,那李美越的表现就只能说是“滑铁卢”。
本该担任翻译角色的他,不但没有做好中立客观的“桥梁”,反而在多次直播场合里出现“恶意引导”的嫌疑。
在一次理发直播中,当理发师说“脏辫不能拆,否则就无法恢复原样”时,李美越竟翻译成“嫌头发脏,不给做”,这不仅造成甲亢哥误会,还让店员陷入舆论漩涡。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直播车上,他竟以“Chinesechicks”来指代中国女性,这一俚语在英语语境中明显带有物化和贬义成分。
而当粉丝围观直播时,他甚至轻飘飘地吐槽:“这些人不是正常人。”
这是一个文化翻译该有的言辞吗?
一个曾登上CGTN、被冠以“文化传播者”头衔的人,难道不清楚这些词汇背后所引发的语境后果?
而当央视新闻报道时,李美越的画面被全程打上马赛克,人民日报也直接发文点名批评,这份“冷处理”其实早已说明了官方态度。
拿着中国的流量,却说着贬损中国人的话,李美越的沉默,只会让这场风波越演越烈。
文化不是玩梗游戏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各大直播平台和短视频软件成了吸引眼球、打造人设的舞台。
越来越多的“外籍面孔”开始频繁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他们穿上唐装,跟着大妈跳广场舞,用生硬的中文喊着“老铁666”;有人甚至打起了“外国人爱上中国文化”的招牌,靠“猎奇式”内容收割流量。
但真正能够沉下心、跨越文化壁垒,做到“传播文化”的,寥寥无几。
而“甲亢哥”做到了,他不是简单地模仿、复制、扮演,而是在点滴中去理解中国,在尊重中逐步靠近。
他不只在意表面的形式,更愿意深入中医的哲理体系,探究“阴阳五行”的逻辑。
他也不怕少林功夫的疼痛与汗水,因为他知道,那背后藏着的是一种古老文明对身体、精神与意志的淬炼。
他不觉得拥抱中国是“掉价”或“丢脸”,反而以此为荣,以一种谦逊而坚定的姿态,用实际行动打破了“文化优越”的偏见。
反观李美越,虽然在镜头前口若悬河,展示出一口流利的中文和中英混搭的表达能力,但他始终没有迈过内心的那道门槛文化优越感。
他虽然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却仍用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去解读、去评论、甚至去嘲弄中国。
他的表达,不是桥梁,而是滤镜;他选择用低俗词汇和敏感话题博取流量,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形象,也伤害了观众的信任。
最终,他失去了原本可能建立起的那份真正的尊重与共鸣。
中国需要的是桥梁,而不是屏障。
我们渴望看到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而不是被曲解、被玩弄、被消解的“伪互动”。
人民日报曾说得掷地有声:“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猎奇和取乐,而是相互理解与尊重。”
这句话值得那些“红在表面,凉在深处”的外国网红们反复咀嚼。
玩梗、搞怪、装熟,这样的“文化交往”或许能短暂取悦算法,却无法取悦人心。
那些把中国文化当作流量素材的“演员”,终究会被时代和观众一起抛弃。
而那些真正愿意尊重、学习、共鸣的人,才会被记住,也才值得被铭记。
结语
甲亢哥和李美越,一个是真诚的文化体验者,一个是失控的流量游戏者;一个用行动感动中国,一个用言语刺痛国人。
他们的对比,像是一场现实里的镜像冲突让我们看清了“文化输出”这条路上,谁才是真正值得托付的朋友。
我们欢迎世界了解中国,但我们更希望,他们带着的是敬意,而不是猎奇;他们输出的是理解,而不是标签。
甲亢哥的点赞与感谢,给了我们太多正能量;而李美越的“文化脱轨”,则是一次对流量泡沫的警醒。
愿未来的文化桥梁,都不止于形式,而是真心实意地连接世界。
你怎么看这场直播风波,欢迎留言,一起聊聊真正的文化尊重,应该是什么样。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