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等待春天

含桃看商业 2024-03-21 22:00:59

作者:杨政

1、教培政策松动

近期,部分事关教培政策有所松动,主要是对非学科类培训的角度进行规范,强化线上学习服务,与对培训收费模式进行严监管。此外,由于学科类培训仍然现实存在,一些地区也强调了不得超纲、不得提前教学、不得强化应试等举措。

2、“双减”以来的教培转型

2021年7月,“双减”(《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教培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多数教培机构退出市场(据天眼查2020年数据,全国教培企业总数超过300万家,其中注册资本在100万以下的企业达113万余家,100万元-200万元的为64万多家),而教培机构也进一步冲击了青年人的就业市场,仅新东方一家机构,就辞退老师达6万。

还在存活的头部机构寻找转型出路。转型直播电商是很多教培机构的选择,机构原有的直播教室设备改为直播带货,教师变成带货主播。其中新东方转型成功,然而其他机构的转型则痛苦很多,好未来寻找各种转型机会,包括素质教育、转型学习技术解决方案、内容解决方案,也同样参与电商直播,但好未来已经连续九个季度亏损,同比去年前三个季度,营收下降达80.5%,股价从2021年最高下跌已超90%。

可以说,在“双减”之后,多数还存活的机构也仅仅勉力支撑,转型往往还要到行业之外的电商去求生。

3、一线教师负担加重

“双减”之后,学校一线教师的工作负担逐渐加重,首先是工作时长的延长,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课后托管服务与延时服务,在寒暑假期,很多教师也需要担起监督学生阅读、完成作业、课程预习与知识检测的任务,在艰苦的抗疫三年中,一线教师还要承担起长期线上教学甚至肩负全天候监管孩子生活的任务。据民进中央数据,“双减”后,不少一线教师在岗时间达10—11个小时以上,较“双减”前明显延长。(附:双减前的一线教师工作时长调查)

事实上,这些很多是之前市场化教培机构所做的事情,而如今虽然进入了在职教师的工作范围,但教师的工资水平并没有根据工作范围的突然增加而增长,不少地区还传出降薪、迟延发放薪水等现象。

此外,教育的行政化仍然在加重,一线教师非教育负担越来越多,由于线上教学的展开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除原有应付表格、评审之外,又多处包括线上平台培训、强化与学生家庭沟通、承担基层组织信息收集等多种依靠线上产生的新形式,一线教师往往接受教育、气象、应急指挥、水利等各种甚至不相关的部门指挥。

4、日韩对教培发展的经验

作为邻居,日韩在教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曾遇到教培行业的野蛮生长,两国也同样对教培进行了采取了相应的监管措施。

韩国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先后进行初中入学免试、平准化教育取消中考(从小学到高中就近入学),此后韩国私立中学快速发展,而考上私立中学又需要补习班的帮助,1980年,韩国进行“7·30 教育改革”,全面禁止了一切形式的课外辅导和补习班,当局甚至派出“课外辅导打压队”严打严查,并立法对进行刑事处罚。

然而,这反而激起韩国家长的智慧,家政阿姨、通过别墅、汽车深夜秘密进行培训等模式的兴起反而使得学生接受秘密课外辅导变得更加普遍(1988年《京乡新闻》在江南区就读的高中二、三年级学生中,有70%以上接受着秘密课外辅导),且秘密培训带来的教育不平等加剧, 在2000年,韩国不得不结束这一名存实亡的举措。但韩国目前的教育竞争仍然十分残酷,教培问题仍然是悬而未决。

日本在70、80年代逐渐选择宽松教育之后,承担课外辅导的学习墅同样快速壮大。据日本总务厅数据显示,到1991年,日本全国学习总塾已达到45856所。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数据显示,参加校外教育培训的中学生比例从1976年的38.0%上升至1993年59.5%。

1987年起,日本出台了多项政策,从政府、学校、教师等多主体出发对学习塾进行监管优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首先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校外教育主体的地位与价值,多数举措也只是从法律上对校外培训活动的进行规范,并仍然尊重参与教育各主体的选择。

此后,日本逐渐过渡到“塾校合作”,学校与教培机构可以通过课余时间开展合作相应的辅导课程,一些学校在教学中引进校外教育的教材与教学方法,校外教培机构教师也可以参与校内教辅与教程的开发工作。此外,教培机构也开始由单一的升学形式转向关注学生自主自立等综合能力培养。

从日韩的经验来看,教育问题的解决,往往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伴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变化才有所改观。相较短期激烈的整改,规范法律法治体系,在尊重参与教育各主体地位与合理的选择基础上,从实际教学场景出发使校内校外资源的整合,往往是更现实的办法。

5、在“双减”之后,过度金融化与营销化的教培得到了遏制,但由于国内选拔式的升学竞赛一直存在,教培的需求并未消失,只是转移到了教育体制内消化。但体制内一线教师的工作负荷已然很大,通过规范法律法治体系,有选择地整合校内与校外培训的教育资源,以满足合理的教育需求。

此外,更重要的是,参与教培的民企不是有用即召,不满即弃的工具,应给予与公立教育平等的法律地位。

(全文完)

0 阅读:0

含桃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