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上瘾,停不下来?这是精神疾病在作祟!

我不是精神病 2025-01-10 10:04:35

很多人都喜欢囤积一些在某些情况可能会用到的物品,以备不时之需,这种储藏行为很常见,也很正常。但是,如果一个人积攒了大量看似无用的物品并堆放在居住空间,且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起居,甚至已经对环境和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那么就要考虑他是否存在精神疾病了。

当心,过度囤积也是病!

囤积障碍(hoarding disorder,HD)是一类以持续的难以丢弃大量看似无用或没有价值的物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品。2013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将囤积障碍从强迫症中独立出来,确立为一种新型的精神疾病。将囤积障碍定义为一种不是由其他已知疾病导致的,因知觉到储藏物品的需要而难以丢弃或难与物品分离并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障碍的精神疾病。

1996年,Frost and Hartl将囤积障碍的特征定义为:

1、存在收集癖好,会大量收购、收集对别人看来价值不高或没用的物件。

2、大量囤积收集物,导致居住空间原本的功能受到妨碍,例如把餐桌、椅子、床、楼梯、浴盆等日常家具用来摆放物件,或把卧室或浴室用作储物室等。

3、因囤积相关的行为而出现压力、焦虑情绪,且已经干扰到正常生活。

4、不愿意或无法归还借来的东西,随着症状加重,甚至会从“借”演变为“偷窃”或“抢劫”。

研究显示,囤积障碍患者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洞察力,这部分可能与某些认知偏差相关。尽管很多人自称为“囤积障碍”,但真正的囤积障碍患者通常认为自己取得和保存物品是合理的,不认为自己有不良行为,且拒绝任何治疗。较严重的囤积障碍患者可能因为抑郁和焦虑而求医,这种抑郁和焦虑通常来源于囤积行为受阻:例如找不到能存放物品的地位,或其他人未经自己许可移动或丢弃囤积物,或自己不得不放弃某些囤积物。

“囤积”和“收藏”不能划等号

尽管收藏爱好者和囤积障碍患者都喜欢储存,并且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空间,但收藏者会以藏品为荣,而囤积障碍患者往往对囤积物感到难堪,不希望别人看到。此外,收藏者会有预算、有规划地购置和安置某一类或数类藏品,而囤积障碍患者的囤积物往往堆积得杂乱无章,且囤积物没有固定的类别,有些甚至是毫无价值甚至有害的东西(比如废弃物)。

此外,囤积障碍患者往往会对物品产生病态依恋,在丢弃一些无功能、无意义的物品时,会产生强烈的痛苦感。

总的来说,适当的收藏是正常行为,与囤积障碍区别很大,所以不要随意将有收藏爱好的人认定是“囤积癖”。

导致囤积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国外研究表明,老年人、创伤事件、具有依赖、社交回避等人格特征者更容易出现囤积障碍。在中国,物尽其用、勤俭节约等观念也可能是囤积障碍的出现原因之一,所以具体的致病因素因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成长环境等综合考虑。

目前临床上对囤积障碍发病机制的解释,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童年经历。囤积障碍患病可能与童年期经历有关,如童年早期的创伤,不安全依恋以及压力生活事件等。

2、神经生物机制。在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发现,囤积障碍症状可能与某些脑区激活异常相关。

3、遗传学因素。囤积障碍可能具有遗传性,大约50%的囤积障碍患者的亲属也有囤积行为。

对于囤积障碍的治疗也在发展和研究之中。从最初沿用治疗强迫症的方法,发展为根据治疗侧重点的不同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综合治疗。服用抗抑郁焦虑药物能够有效缓解囤积障碍患者伴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一定程度上减轻囤积行为,但目前对该疾病本身的药物治疗研究还比较少,且药物疗法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需要谨慎应用。

0 阅读:15
我不是精神病

我不是精神病

寻找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