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和德国贸易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两国与中国的贸易金额均创历史新高。德国媒体感叹,虽然一直称高呼与中国脱钩,但“德国经济对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度依赖”。虽然西方媒体一直渲染中国的疫情让经济陷入困境,但是,现实中的贸易数字证明,全世界对于中国的依赖并未减少,反而在继续增加。
根据德国贸易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德全年贸易额比2021年增加了21%,其中,德国从中国进口价值1910亿欧元的商品,比2021年增加三分之一。
对此,有外媒称,连“一些德国政客和学者都对两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感到震惊。”
实际上,中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并非如西方所说的那样陷入困境。根据媒体报道,在去年冬天,由于订单暴增,义乌所有厂家的工人都加班加点生产产品,不光工人,连工厂厂主也要亲自上阵,才能完成计划中的订单,由此可见中国的经济正在快速恢复成长。其实不光是义乌,包括天津上海许多厂家都加大生产,以应对来自德国的订单,可见德国对于中国产品的依赖。
为何德国对中国的订单急剧增加?甚至包括阿迪达斯等知名品牌也要加大订单?
要知道,阿迪达斯在包括东南亚在内的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生产厂家,但是由于当地的生产供应不畅,最终还是只能依赖中国的厂商,以获得最可靠稳定的供应,西方一直渲染的中国产业链外移至东南亚的说法只是一厢情愿。
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额也创造了新高。根据美国2月7日公布的数据,2022年美中贸易总额为6900亿美元,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增长了 6.3%
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的种类中,包括大量家具、床上用品、灯具、玩具、游戏、运动器材,这些都是那些西方宣称会首先移出中国的产业链。结果反而是这些产品成为中国出口美国的主力。
那么,为什么这些西方认为可以很轻易的让越南或者东南亚国家制造的产品无法移出中国?因为他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些产品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即使是一个打火机,它的制造工艺也许很简单,但是产品上游的零件制造、原材料获取、基础设施的健全等等,这些因素比人工成本更加重要。
而到目前为止,东南亚包括越南等国家,是没有办法达到中国的规模与高效。另外,产业链在应对需求的突然增加和突然减少的压力时,能否承受得住,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而东南亚国家显然不具备如此韧性。
此外,行政部门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当工厂缺乏订单陷入困境的时候,中国的减税政策和银行对于工厂的支持都是重要的支撑,保证了产业链的延续性和抗压能力。以中国的光伏产业为例,曾经由于产能过剩,大量的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存在积压的情况,而由于行政部门出面主导,发起的太阳能电池板下乡工程,使得过剩产能得到有效释放,并且快速增加了新能源在发电业中的占比,降低了发电成本,可谓一举两得,还让中国太阳能板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统治地位,这便是中国的体制优势所决定的,而这些都是东南亚国家无法模仿的。
另外一方面,中国对于产品原物料的成本控制非常有效,中国原物料的价格一直保持着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与此同时,在全球的其他地方,由于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而之所以中国能够保证原材料的低廉,得益于从2021年开始,中国便在全球范围内签订长期的原材料供应订单,而这些订单的价格在全球通货膨胀之前相对低廉,这也体现出了中国的远见,从能源、矿产到粮食,这些都是中国与原材料国家签订长期订单的范围。
在川普时期,美国强逼中国向美国购买天然气和粮食,现在看来这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帮助,这些都是包括印度、东南亚等地无法替代中国的原因。
基于以上,中国根本不惧怕西方在任何领域卡中国脖子,因为中国同时也卡着整个世界的脖子,只是看愿不愿意以此作为武器而已,这就是中国得以面对围堵和遏制不动如山的原因,因为底气足,手段多,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改变的事实,而我们只要抓住经济发展这个关键,就一定能突破西方的遏制,实现真正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