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是广东清远下的一个市,是一个土地面积拥有5000多平方千米,人口有100多万人的大县。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英德市仅有13人考上进士,相对之下比较少。为什么古代英德市人才少,而近代却能出大批人才呢?
在古代,英德是百越民族居住地。秦始皇平定百越以后,虽然从北方有迁移了一些人口到岭南地区。
但是这些人,大部分是军人和罪犯。有的文化人少。再说当时进入英德汉人也很少。
所以说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英德是一个教育文化落后的地方。以致唐代境内没有出一位进士。从宋代开始,有汉人陆续迁入英德,来自福建和江西地区。
这些人都是以前中原战乱时候移民到江西、福建的。很多人有文化的人,对境内教育文化产生的很大影响。
北宋的时候,境内有创建涵晖书院,往后英德还建立了学宫。各地还建了不少学社。教育文化得到了起步。
所以宋代境内出了郑准、李修、冯寅,刘纬、冯安上、王冕等6位进士。
其中冯寅和冯安上还是父子关系,可谓“一门两进士”。
元朝时期,一是战乱不断,境内的学宫也被战争毁掉了。二是境内有些人是抗过元的,其子孙不愿意服务元政府。
所以元代英德仅出了一位进士黄纲。
明朝时期,明初知县王义等人重建了学宫。境内还有不少义学和私塾,还建了龙山书院。英德教育有一定的恢复发展。
所以明代,境内有赖万耀、李伯芳、吴其贵、胡澧等4人考取进士。
其中吴其贵还担任过陕西巡按兼督学。
清朝时期,英德的书院发展到了14所。至清末,境内高等、两等小学堂达7所。各乡镇都有私塾。
教育文化较以前有所发展,为什么清代,英德只出了邓士芬、郑开缙2位进士呢?
那是明末清初,战乱境内人口较少。清咸丰同治年,又爆发多年战乱。连知县陶人杰都被太平军击毙。
另外在那个年代及时读书,也是考取武进士。
所以清代英德出了清嘉庆一个武进士,往后社会稳定点了,清光绪年间又出了一位进士,总计只有2人。
民国,清末境内的书院、私塾均改了新学堂。民国时期,境内私塾遍地都有,建有英德县立初级中学、英德县立第二初级中学等学校。
1940年,境内私塾达218所。1941年还创建了浛洸简易师范学校。教育文化得到了繁荣发展。
民国涌现出了革命人士刘裕光、蓝田、李业、邝达、钱钧、陈荣畿等多人。
还有爱国人士李辉南、熊真沛,名中医黎成超等人。
解放后,1955年境内有小学327所,在校学生2.5万余人。1958年境内有九龙、大湾、水边等13所初中,还创建了农业中学66所。
1993年,境内有67所中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3万5千多人。还有小学在校学生12.7万人。
解放后,境内涌现出了不少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
有劳动模范吴文光、邓江强、周发、郑金带、罗瑞福等多人。
2015年,英德市有6791人参加高考,有2228人考上本科,本科升学率达32%以上。
附:英德市历代进士名录
各位朋友,麻烦点赞给更多人,来了解下英德市的教育和人才文化,谢谢!
用户18xxx64
英州人无福、不留地师住一宿、所以出不了人才
用户10xxx52
清朝时谢兰省也是进士,英德县志有记载
武俊
建议划英德为地级市;3区,2县(佛冈,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