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有一个区叫花都区,花都区以前为花县,1993年撤销花都县,建立县级的花都市。2000年,又撤市建立花都区。
花都区是一个拥有170多万人口的地方,据民国《花县志》记载,历史上广州花都区出了30位进士,包括23名文进士,7名武进士。
清末,花都还出了洪秀全、骆秉章等重量级人物。
为什么花都能出那么多进士和人才呢?下面我们根据当地的历史、移民和教育情况,分析一二。
在古代花都是军事重地,军人较多读书人较少。以前属于南海县管辖,没有单独的县治。很长一段时间是瑶族等民族聚居地,汉族较少,是文化落后的地方。
所以,唐代,境内没有出一位进士。
自宋代开始,有许多来自广东南雄珠玑巷移民和中原人南下进入花都,这些人多数是读书人或名门世家。他们来到花都直接的影响了当地教育和文化。
所以,在宋代花都出了徐信、曾晞常二位进士,其中,曾晞常还担任过湖广兵部侍郎。
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当政,对汉民等民族实施镇压手段,考试录取机会很少。
但元代境内,仍出了毕思聪、毕原瑞、毕思明、毕原顯等四位进士。这4人都姓毕,出自花都的毕氏家族,其先祖就是宋朝时期移民而来,多为文化人。
明朝时期,随着中原移民的增多,后代繁衍生息,有的家族越来越强大。境内文化教育业越来越兴旺。
明代境内出了张柏庭、钟洪、毕烜、张大猷、汤硖石、曾士楚、骆士弘等12位进士。
从人名可以看出,这12位进士中,钟氏有3人,毕氏有2人,张氏有2人,骆氏有2人。其中境内张大猷的张氏家族,先祖就是在南宋末年避乱南迁而来,祖上都是读书人士。
说明,明代这些移民人的后裔人口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文化底蕴也深厚,这是出进士的原因之一。
清代,自清康熙年间,花都建县后,创建了县学。还建有花峰书院、狮峰书院、南山书院、联平书院等13所书院。还办了不少社学、义学和私塾。境内教育文化得到了繁荣发展。
清中期,由于清政府实施招垦政策,有不少来自广东粤北、粤东、梅州等地的移民进入花都,这些人很多为客家人。
这些客家人祖先都是文化世家,来自中原地区。
所以,清代有宋廷桢、王辅、宋蔚谦、钟克猷、陈煜庠、朱珩、毕宗望、骆秉章等12人考中进士。
其中宋氏进士有3人,大部分为锦山村的宋氏家族,先祖就是清乾隆年间从广东梅县迁入花都锦山村的。
清代进士中还出了一个晚清中兴名臣骆秉章的人物。骆秉章据说炭步镇华岭村人,其远祖也是唐朝五代中原战乱时期,从义乌迁居广东南海,明末再迁花都。也是出自中原文化人。
除进士外,花都还出了洪秀全、洪熙官、洪仁玕、冯云山等多位人物。
其中,洪秀全先祖就是清康熙年间响应花县政府招垦,从由广东嘉应州(梅州)迁至花县石坑乡的,是客家人。
洪秀全之所以能创建太平天国,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清道光年间,广西贵县爆发“土客械斗”。这个客籍人多是来自广东嘉应州等地的客家人。
例如杨秀清的祖籍也是广东嘉应州的。石达开的祖籍为广东和平县,祖上也是客家人,是清代从广东迁到广西的。
这些客家人聚集在一起共事,在语言文化方面都相同,不少都可以称为老乡,能团结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当“土客械斗”结束后了, 洪秀全很快的拉起了这客家队伍。最后建立了太平天国。
民国后,境内的书院均改为了新式学堂,建立了不少乡村师范和县立中学。
至1992年,花都县有中学37所,在校师生多达3万多人。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民国至解放后,花都又涌现出了辛亥革命家徐维扬、革命烈士王褔三、刘伯强、陈道周,粤剧演员白玉堂(本名毕焜生)、海外联谊会会长黄苏、文史办副主任徐安如、厨艺家罗坤等多位人物。
此外,还产生了不少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
2020年,花都区在高考中,有2471人达到本科分数线,本科上线率达73%以上。其中600分以上的考生多达103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附:花都历代进士名录
麻烦将本文点赞/转发给更多的人,让他们都来了解下广州市花都区的人物和教育文化,点击关注我们,谢谢!
青牛座
人杰地灵
韦荣鹄
洪秀全能撬瓦面。[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你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