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灭六国后,开疆拓土,进行南征北伐。
北伐匈奴之战:匈奴人分布在蒙古高原上,战国末年以来,常向南方侵犯。全国统一以后,秦始皇派蒙恬率军三十万抗击匈奴。前215年收复河南与榆中地区,即当时所谓“河南地”,第二年又收复高阙,直抵阴山及河套地区。秦自榆中(在今甘肃兰州以东,但有异说)向北,在黄河以东、阴山以南的地区内设置了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管辖三十四县(一说44县),并在黄河的一段地区因河筑塞。
为了防御匈奴南下,秦还把战国时燕、赵、秦三国长城修复并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傍阴山,东至辽东的古代世界伟大工程之一的万里长城,用来保护北方农业区域,成为了此后2000年中国农业文明地域的基本边界。接着,秦又徙民几万家于河套。这对于边地的开垦和边防的加强,起了积极作用。
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前212年,又修筑由咸阳经过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可以使秦国的骑兵在三天三夜之内直抵阴山。
南征百越之战:当时越人分布在华东、华南地区,分为闽越、南越、西瓯等部分。闽越在今浙江、福建一带,南越在今广东和广西东部,西瓯在今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以至于云南东南部。越人“断发文身,错臂左衽”,依山傍海,从事渔猎和农业。西瓯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前223年,王翦率秦军灭楚,继续南进,夺得越人一部分土地,置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前218年,秦始皇派尉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发卒五十万,分为五军,进攻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九嶷(今湖南宁远南)、番禺(今广东广州)、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余干(今江西余干境),进行了三年不解甲、不弛弩的艰巨战斗。秦军击败了闽越的抵抗,以其地置闽中郡,以冶县(今福州市)为郡治。攻南越的秦军,也占领了番禺。只有西线的秦军遇到西瓯人顽强地抵抗。
为了解决秦军转饷的困难,前214年,史禄率卒在湘水、漓水间开凿灵渠(在今广西兴安),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在秦军和西瓯人的战斗中,西瓯君译吁宋和秦军统帅尉屠睢相继战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并和赵佗一起率领大军经过四年努力,于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三十三年,秦始皇又谪发内郡曾经逃亡的人、赘婿、商人增援,征服了西瓯,在南越、西瓯故地及其相邻地区建置了南海郡(今广东广州),象郡(今广西崇左境)和桂林郡(今广西桂平),并继续征发人民前往戍守。这样,几十万北方农民就留在那里与越人杂居,共同开发珠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