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稻羹鱼,五味调和,楚国的饮食文化

燕飞说剧 2023-03-08 11:21:25
引言

俗话说的好,想要抓住一个人的心,就要先抓住他的胃,而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与渊源,就必须先来聊一聊这个地区的饮食文化。

《礼记·礼运》当中记载“夫礼之始,始诸饮食”,由此表明饮食文化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物质文化,更代表该地区的社会风俗和民族地域特色。

楚国的发展程度之高,生产工具之多,食物来源之多样,水利之发达是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

楚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技术使楚国人获得了大量其他地区没有的食材,进而影响了楚国人的饮食习惯。

楚国人的饮食可以分为饭、羞、膳、饮四大类,注重五味调和,极具地方特色,对周代饮食的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那楚国的饮食文化究竟是怎样的?楚文化与楚菜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楚国的地理位置特殊,楚菜迅速崛起,源远流长

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是中国稻作农业重要起源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期,湖北地区的稻作农业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了,春秋时期,楚国人的饮食结构主要以饭为主。

饭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吃的主食,主要是由水稻所做成的谷物,而蔬菜点心和肉类则属于副食,价格相对高昂,更为少见。

由于当时人们还没有将石磨发明出来,所以口感更加细腻的水稻更受北方人民的欢迎,地理位置特殊,得天独厚的楚国也因水稻而迅速发展。

楚国不仅擅长种植水稻,而且还擅长烹饪制作水稻,东周时期的荆楚人对于稻谷的加工很有研究。

《说文解字约注》当中记载“湖湘间人作饭,先以米下水煮之,主要是蒸,漉漉蒸之”,讲述了荆楚人将精米蒸成饭的过程。

《招魂》当中记载“稻粢穱麦,挐黄梁些”,表明楚国人很喜欢将多种谷物混合在一起做成特殊的香饭。

这种杂合饭芳香可口,极受百姓喜爱,如今汉江平原一带仍有这种做饭方法。

楚国人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还发明了诸多保藏食品的方法。

他们在很早的时候便已掌握了脱水法,用去除水分的方式将食品做成干粮,在远行或者外出施工的时候带在身上,这种炒米脱水的办法仍旧为今人所使用。

由此可见,楚人的智慧之高,楚国人不仅会将米饭作为干粮,而且还会制作水果干、腊肉干、鱼干。

这种制作肉干的民间食俗从楚国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

由于肉干的保存时间较长,口味较重,因此很受百姓喜爱,楚国还有专门经营干鱼的市场,被称之为枯鱼之肆。

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楚菜发源的根本原因,楚国带湖泊众多,为先民从事大鱼捕捞和自然采集活动提供了先天的自然条件。

我们如今在勘探湖北新石器遗址的时候,就能够发现大量与蚌壳之类的鱼类骨骼遗存。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出土了许多例如网坠、石球、砍砸器之类的捕鱼、采集工具。

楚国人爱捕鱼、爱做鱼,常见的鱼类有鲤鱼、鲫鱼、鳜鱼等,常用海鲜有蚌、蛤、鳖,楚人在做鱼之时对风干和火烤情有独钟,其味道极其鲜美。

楚人所种植的植物副食品和农副产品也很多,考古发现,楚国境内曾大量种植过芋、白菜、梅子、枣、杏、樱桃、杨梅等。

楚国人烹饪技艺高超,重视五味调和,厨艺精湛,对饮食礼仪非常讲究

楚国是文化大国,对礼仪文化非常注重,饮食的等级制度尤为森严。

西周时期,鼎的地位尤其之高,鼎既代表着身份,也代表着地位。

西周时期就对鼎的使用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不同身份的人用鼎的数量大不相同,天子可以用九鼎,百姓不能够用鼎。

天子的第一鼎可以用来盛牛,以下为羊、猪、鱼等,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什么身份地位的人吃什么样的食物,用什么样的餐具,这种尊卑观念在楚国深入人心。

虽说楚国的等级制度严明,但是它并没有阻止社会的发展和美食文化的进步。

1996年7月,湖北出土了一组西周春秋时期有曾侯之名的青铜列鼎,按理来说,曾侯是没有资格享受这种规格的九鼎的。

但是曾侯却能够拥有九鼎,表明楚地的文化经济之繁荣,已经带动了饮食业的发展,同时对周王朝的统治进行了一定的冲击。

楚国人善用器具,很懂烹饪之道,除了人们日常中常用的蒸、煮、烤、腌制之类的烹饪方式之外,楚国人还擅长炒菜和烧菜。

曾侯乙墓当中就曾出土过一件被分成上下两层的青铜器具,该器具的上层用来放置食物,下层用来放置木炭,整体呈圆盘状与如今流行的烤鱼尤为相似。

楚人喜爱研究美食,他们根据食物的不同种类专门研究出了最适合它的烹饪方式,《楚辞·招魂》中记载过:“煎鰿”、“煎鸿鸧”,这种烹饪方式能够更好地保留食物的原味。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意思是在面对那些大块的、紧实的,不易烹饪的肉的时候就要用火烤的方式进行长时间的烹煮。

楚人注重五味调和,非常关注菜肴的味道,早期的中国古籍中只谈到过“酸”和“咸”两种味道,后来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五味的观念。

《礼记·礼运》当中记载:“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郑玄注:“五味,酸苦辛咸、甘也”。

楚国人对于五味的调和很有心得,他们将苦与辣、咸与酸、酸与甜搭配起来,制作了大量美味佳肴。

楚国人注重五味并重,一方面要求菜肴的味道浓烈爽口,另一方面又关注调味品与菜品之间的关系,尽量做到不破坏食材本身的口味。

楚人在使用五味的同时,花了大量时间来提取制作五味。

盐是咸味的主要来源,我国的制盐历史悠久,盐的种类有很多,主要以海盐、井盐、池盐为主。

楚国境内多水,所食用的盐多以海盐为主,楚简中就曾记录过煮盐于海的故事。

酸味则多来自于天然种植的梅子,古人会将梅子从树上采摘下来并封存入罐,将梅子酱作为酸味的主要调料,多在烹煮之时使用。

苦味来自于动物的胆汁和酒,辛味道则以姜为主,甜味多由甘蔗制成的饴蜜为主。

除了以上这些吃的以外,楚国人喝的饮料也尤为丰富,最常见的便是酒。

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当中,酒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对百姓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喝酒会令人神志不清,做出荒唐之事,因此儒家制定了非常繁琐的研究礼节,儒家学子对饮酒的防范之心很重,但是楚国人的防酒意识就较弱。

楚国甚至还曾经发生过因为喝酒而耽误过军机大事的事情,更有甚者,楚国甚至还出现过因嫌弃诸侯国给楚国的贡酒不好而挑起战争之事。

由于楚地多甘蔗,因此楚地不仅有米酒,而且还有甜酒、蜂蜜酒和甘蔗浆。

将珍馐与美食写进诗篇当中,使得饮食与文学双向结合

楚人喜爱美食,不仅表现在他们对于口腹之欲的贪恋上,更体现在他们对于饮食礼仪、饮食文化以及饮食文学的关注程度上。

楚国始终保持着浪漫的情调和淳朴的气息,在兼容扩张的过程中,广泛的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化习俗,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民情风俗和饮食风俗。

楚辞作为楚国的代表文集,楚辞的出现既生动地反映出了荆楚一带的饮食特色,表现了先秦时期楚国菜品的高度成就,也赋予了楚菜别样的文化特色和艺术特色。

虽说千年已过,但是楚菜的风格却从未消失,一直延续至今,如今有很业内人士依旧将湖北菜名直接称之为楚菜。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楚菜既体现了楚人在实践生活中累积的丰富智慧,糅合了文化艺术元素,也体现了富有当地特色的独特味觉审美,为后人研究楚国饮食和古代饮食提供了重要素材。

参考资料:

《说文解字约注》

《楚辞》

《礼记》

0 阅读:5

燕飞说剧

简介: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