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8月下旬,朝鲜战场一处美军阵地上,7名美国大兵被无情狙杀,其中6名大兵在死亡的时候,面朝方向却是美军的战壕。
根据美军调查小组的汇报,这7名美军是在战壕外放风的时候遭到狙杀的,根据伤口形状判断,射击点应该在300米以外,且根据尸体间距,这7名大兵,应该是被同一人狙杀。
是什么原因,让一向小心谨慎的美军竟然会死在战壕外边?美军大兵又是怎么敢跑出战壕的?而这名神秘的狙击手又到底是谁?
抗美援朝冷枪运动的由来
1951年7月10日,我军和联合国军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停战谈判,前期双方的大规模军团作战此时也转变为了阵地对峙。
在阵地对峙初期,两军时不时的会有小规模的炮火交战,但因为美军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我军炮兵阵地一旦开炮就会暴露位置,从而引来美军飞机的轰炸。
为了减少不要的伤亡,渐渐的,除了美军偶尔的炮击骚扰,战场上在无别的声音。
再到后来,美军认定我军不敢开火,开始逐渐走出碉堡战壕,在太阳好的时候甚至会躺在碉堡上晒太阳,更甚至会跑到双方阵地中央的小溪里洗澡,又或者是对着我军阵地方向撒尿。
面对美军这样的挑衅,为了不暴露阵地位置,我军只能选择隐忍。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个月,一天下午,一位名叫徐世帧的战士在吃完午饭后,撂下饭碗拿起步枪就悄悄的离开了阵地,经过两个小时的慢慢摸索,他来到了美军阵地前沿的一处反斜面上,9枪,打掉了在战壕外瞎溜达的7名美军。
而当美军反应过来进行疯狂扫射的时候,徐世帧已经回到了阵地上。本以为这次擅自行动会被上级批评,但没想到,团里听到这件事情后反而表扬了他,还让他将此次行动汇总,向团里其他优秀射手传授经验。
而徐世帧的这一行动,也算是拉开了朝鲜战场上“冷枪运动”的帷幕。
冷枪运动战况如何?
后来消息传到了中央,主席还专门制定了一项新的,名为“零敲牛皮糖”的战略方针,。
所谓“零敲牛皮糖”,也就是不再追求全歼美军一个师或一个团的整编兵力,而是集中优势兵力,一次一次慢慢打,以营连为目标,逐个击碎。有点类似现代的特种作战。
很快,冷枪运动在朝鲜战场前线便迅速展开,但在开始,这项运动并不顺利,在美军看来,也像是一个笑话。
因为我军不少战士缺乏系统性训练,战场意识薄弱,经常会出现在同一个位置开了许多枪都不换位置,最后被美军炮火覆盖而导致牺牲的情况。
有的战士则因为太心疼子弹,为了追求一击毙命,靠得太近而被发现最后被乱枪打死导致牺牲。
虽然不顺利,但人民军队最擅长的就是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作用,当一天结束后,战士们坐在一起说出问题然后商讨解决方案,同时分享经验。
一个个战斗小组用生命总结出的作战经验,通过超高的效率向指挥层上报,当指挥层收到时,一条一条的作战经验已经汇聚成册,然后又通过上级分发,落实到每一个战斗小组手上。
根据一些相关的纪录片我们了解到,战士们总结出:
1:弹药紧缺,首先确保的就是精度。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如果不能确保命中,则不得开枪。
2:因为搜寻目标需要长时间看雪地,战士们又顿顿是炒面,营养跟不上很容易得雪盲症,所以每名神射手配发一名观察手协助观察。
3:如果发现敌军在上厕所,一定要等他脱了裤子蹲下去的时候再进行射击,如果敌军是在洗澡,那么要等他洗完穿裤子时,当一条腿穿上一条腿没穿时再进行射击。
之类的战斗经验还有许多,因为篇幅原因就不做赘述了。
冷枪运动的佼佼者
在冷枪运动开展时期,我军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射手,而要说最具有代表性的,非张桃芳莫属。
张桃芳还有一个美军给起的外号:上甘岭狙神。
在张桃芳刚刚跟随队伍入朝作战时,因为换装了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十分的不熟练,在打靶练习时,张桃芳3枪脱靶。
在那个时候,子弹非常金贵,看到如此情况,张桃芳的连长骂他说他只会吃烙饼。然后把他分去了炊事班。
张桃芳没有气馁,反而是更加刻苦的练习,外加他天生远视,于是,一代机瞄狙神诞生了。
1953年1月,这是张桃芳的首战,刀子锋利不锋利,只有架在敌人脖子上的时候才知道,这天,张桃芳来到了上甘岭阵地的前沿,但连开十几枪都没有命中敌人。
因为阵地暴露,张桃芳不得不撤出阵地,自己训练和实战毕竟是不一样,后来老兵告诉他:敌人上山时,要瞄着脑袋打,敌人在下山时,就要瞄着脚脖子。
经过两个星期跟随老兵出任务,张桃芳迅速适应了这种节奏,而张桃芳这把利刃,也慢慢展现出了他的真实水平。
接下来的几个月,张桃芳用240发子弹,击毙了71个敌人。更甚至创造了800米的击毙记录,这是志愿军有史以来的最远狙杀距离。
我们可以自己去试一下,用眼睛看一下800米以外的一个人物就知道,这记录有多难了。
随着张桃芳击毙的人数增加,美军意识到这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于是专门从美国调来了一位代号“幽灵”的王牌狙击手来对付张桃芳。
当张桃芳像往常一样进入狙击阵地时,突然一发子弹贴着头皮飞了过去,张桃芳赶紧趴在战壕里,通过敌人压制性的射击判断出了敌军狙击手的位置,深呼吸,拉栓上膛,闪身瞄准,扣动扳机,一片血雾出现在了雪地里。
而敌人的子弹则打到了石头上弹走了,每次提及这段历史时老爷子都会微微一笑,老爷子说敌人死了,而他活了下来。
谈笑间,仿佛生死都被置之身外。
再到后来,张桃芳所在的24军军长都听说了他的事迹,这位老将军不相信一位新兵蛋子有这种水平,于是拿出了唯一一双自己都舍不得穿的皮鞋,交给了参谋长,并且告诉他,要亲眼看到张桃芳打中3个敌人,就把这双鞋送给他。
后来这双鞋确实被张桃芳赢走了,张桃芳同样舍不得得穿,反而用来装弹壳了,而每一枚弹壳代表的则是一次击杀记录,一共有214枚。
冷枪运动总结
从冷枪运动开展至战争结束,我军共击毙击伤联合国军52000余人,相当一场大规模战斗,还记得被我军全歼的北极熊团吗?
一个美军步兵团的人数,也 不过也才3500人。
根据调查表明,在二战期间,每击毙一名士兵,需要花费2万发子弹,越战期间,是20万发,而朝鲜战争中的冷枪运动,则是3.5发子弹。
因为相关资料较少,所以这场运动很少有人知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志愿军战略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同样也体现出了我军军事民主的好传统。
一支部队作战,宝贵经验会迅速传及全军,哪怕是一名小战士提出的意见,指挥层同样会重视。要知道,放眼全世界的军队,能做到人人平等,人人有提问题权利的,只有中国人民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