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精神世界,留住“夕阳美”——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李霞教授

昆琦评健康 2024-08-14 22:40:43

人老去不仅意味着身体功能的衰退,还有逐渐退化的认知、记忆、思维、情感等精神心理相关的能力与功能,老年群体面临着诸多的健康困境。所幸过去被忽视的老年人精神心理健康,近年也在众多科普宣教的影响下逐渐得到更高的关注度。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主任李霞教授表示:“有很多生理、心理上的因素,通过复杂的机制影响着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我们要做的就是条分缕析,一个个解决,来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体验。”

专家简介

李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第5届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市九三申康委员。负责科技部重大慢病项目、国自然、多中心临床试验等项目。发表中英文文章110余篇。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技奖一等奖与中华医学奖科学普及奖各1项。擅长老年认知障碍的全程规范化干预;老年情绪障碍(抑郁、焦虑、睡眠问题)的治疗等。

“钝感”是一层保护膜

在社会文化已经非常开放的今天,从业者们借助各种载体、通过网络媒体来普及“精神科”,让这个令求医者讳莫如深、行医者啼笑两难、窥探者窃窃私语的名词,已经能渐渐为人所接受,注重心理精神卫生健康的群体也越来越大。

而在李霞教授刚接触精神科的时候,社会对于精神科医生及患者明显戴着的有色眼镜。“我1994年开始在江西从事精神科医生,那时候社会和患者对精神科医生是有偏见的:大众能接受身体出问题,但不能接受精神出问题。”李霞教授苦笑道。这种偏见主要来源于患者的病耻感,仿佛看精神科就是“脑子有问题”,还来源于大众对精神科了解的缺乏,而认为精神科医生肯定也“不正常”。

“现在我已经完全‘钝感’了!”李霞教授笑道。也许正是因为这奇妙的“钝感力”,她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只想要深入地去了解患者,关心他们的每一个细节和感受,聆听他们的人生故事,专注于为他们治病。在这期间收获了很多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她开始感到日子充实而幸福。当然,这并不是结局,而是李霞教授人生故事的开始。一眼望得到头的幸福是很美好,可她更向往深造。于是命运也给她以肯定的回答:在备考期间机缘巧合得到进修机会,此后便扎根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其他科室相比,精神心理科的医生更需要去适应一座城市的社会环境背景,即便有“钝感”的保护,她也在迎难而上的旅途中挣扎了6年,才成为了一名完全融入上海文化的老年精神科医师。

不能治愈疾病,就去“治愈”心灵

李霞教授偶尔会接诊一些年轻患者,也因此她深切感受到对待老年患者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精力。老年患者身上往往有着跨时代的印记,同时对疾病的认知、接受程度以及对治疗的执行配合度较低,都会增加治疗难度。李霞教授感慨道:“在老年科必须要有耐心,患者像一个个很脆弱的瓷娃娃,你得给足耐心来修修补补。”

李霞教授接诊过一对耄耋之年的夫妻,妻子因为怀疑丈夫不忠而心生执念,产生妄想等精神类症状。这种控制不了的念头不仅让妻子痛苦不已,也投射在丈夫身上,导致整个家庭的生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在子女的陪同下找到李霞教授时,老夫妻整日吃不好也睡不着,不断重复着同样的矛盾。李霞教授认真耐心地听着家庭各成员的诉求,在一堆综合了神经内科和心理、精神科多方面因素的“故事线”中抽出了关键一条:先得睡好觉。睡眠问题牵涉到整体治疗效果,李霞教授用哄小孩的方式开始了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的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她是医生,是“裁判”,也是治愈系朋友……

经过定期随访,这对老夫妻复诊已经不需要子女陪同了,每次的诉求也不再偏执,最重要的是,个人生活质量得到了保证,家庭生活氛围也在改善。

然而,也不是每一个患者都能有相对良好的依从性,与身体上的健康问题不同,精神疾病患者多的是被动治疗、抗拒治疗的情况。尽管如此,她还是会绞尽脑汁去找到开始治疗的“楔子”,只有开始了,才能往下走,才能探寻到谜团背后的病因而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长夜摸索,终见光明

在李霞教授接诊的老年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个特殊的群体。近几年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科普及文化作品宣传,让大众对于这个疾病不再陌生,但对于这种疾病的认识更多还是“脑海中有个橡皮擦”。实际上,阿尔茨海默病主要有“A(activity)、B(behavior)、C(cognition)”三个症状群,简单来说即活动能力、行为及认知这三个方面出现问题。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人士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主要还是集中在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5%,且随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升高。故相较于普通精神科疾病诊断,老年精神科患者要做的检查更多,除量表评估外,还会做血液检查、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排除相关疾病及诊断。目前,脑脊液检查(在腰椎处取4毫升左右)和PET-CT是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常用有效手段,其中PET-CT是诊断金标准,可以直观显示出是否存在β淀粉样蛋白(Aβ),而Aβ是阿尔茨海默病现今阶段的诊断标志物。

和任何疾病的预防都需要体检一样,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也需要早期筛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我们开发了智能化评估系统,已在上海试运行。”李霞教授介绍道。这种电子化的评估手段,结合了我国本土化的社会背景,在现有专业评估工具的基础上增加了互动性、娱乐性等,可以实现在家使用手机做初步筛查,以期更加方便、高效地识别早期认知障碍,减少漏诊。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依然无法治愈,但在延缓其进程上有了新的希望。李霞教授团队联合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相关团队经过研究验证,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疗法——“疏尔术”。李霞教授通俗地解释道:“人年纪大了淋巴会慢慢不那么通畅了,我们结合现有成熟的外科手术,通过淋巴静脉吻合来起到疏通淋巴的作用,代谢掉颅内相关的毒性蛋白。”从临床效果来看,该术式可有效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淋巴循环障碍,也明显缓解了症状。另外,2024年在国内批准上市的仑卡奈单抗已于近日投入临床使用,该药针对聚集的可溶性和不溶性β淀粉样蛋白,其适应证为排除了其他禁忌证的早期确诊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同时也有同类型药物正在走入临床的过程中,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像是黑夜中的摸索,这无疑是漫长黑暗中照射进来的一缕曙光。

如同衰老不可逆转,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很多与年龄增长相关的疾病都无法治愈,我们能做的是在与疾病共生的状态下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正如刘禹锡描述的“细思皆幸矣”,尽可能循着生命的轨迹自然老去,也不失为一段浪漫的收官之旅。科技发展为医学发展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动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年精神科的“洪水猛兽”也会像慢性疾病一样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我们的生命和平共存。

|本文原创首发:家庭用药杂志

0 阅读:0
昆琦评健康

昆琦评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