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国家博物馆“九天揽月”展览震撼揭幕,全球首次对比展出的月球正背面样品、嫦娥六号返回舱实物、玄武岩国旗等百余件珍贵展品,揭开中国探月工程20年峥嵘历程。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接受央视专访,首次深度解析嫦娥七号南极寻冰、嫦娥八号月面盖房的惊天计划!
一、嫦娥七号:为何死磕月球南极?
2026年,中国将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直扑月球南极,目标直指“水冰之谜”。吴伟仁院士透露三大核心原因:
1️⃣ 资源战略:月球南极永久阴影区可能存在百万吨级水冰,若证实,将彻底颠覆深空探索逻辑——1吨水从地球运到月球需20万美元,而就地取水可省千亿成本。
2️⃣ 生命线索:水冰存在暗示着宇宙生命可能,南极探测或为人类寻找地外生命打开突破口。
3️⃣ 极地优势:月球南极某些高地拥有连续100多天的极昼光照,为建立长期科研站提供能源保障。
任务难度堪称地狱级:
-233℃极寒:撞击坑内温度堪比冥王星,探测器需扛住“冰火两重天”(光照区17℃ vs 阴影区-233℃)。
地形险恶:山峦密布、陨石坑交错,着陆精度需从千米级提升至亚百米级,误差稍大即机毁人亡。
智能飞跃器:全球首创“会跳的机器人”!配备腿足关节,可三次飞跃永久阴影坑,主动缓冲着陆如人类屈膝减震。
二、月球盖房:中国泥瓦匠的宇宙级脑洞
2028年,嫦娥八号将验证“月壤建房”——吴伟仁院士现场展示世界首台月壤打砖机模型,引爆全场:
黑科技原理:
太阳能熔岩:聚焦阳光产生1500℃高温,融化月壤后3D打印成砖,无需地球运水、水泥,完全就地取材。
真空烧结:模拟实验显示,月壤砖经高低温循环后强度不降反升,神秘物理机制待解。
智能建造:“超级泥瓦匠”机器人将搭载嫦娥八号登月,自主砌筑、拼装月球基地。
️ 未来蓝图:
月面基地1.0:2035年前建成“精装版”科研站,含生态舱、能源站、3D打印健身房,6名航天员可全年驻留。
星际中转站:以月球为跳板,深空探测器可在此维修补给,直扑火星乃至更远深空。
三、探月20年:从绕月到“广寒宫”
中国探月三步走:
“绕”(2007-2010):嫦娥一号、二号实现绕月测绘,后者成世界首颗绕日人造行星,2028年或将“回家”。
“落”(2013-2019):嫦娥三号、四号先后着陆正面与背面,“天河基地”成为月球唯二被国际命名的“基地”。
“回”(2020-2024):嫦娥五号、六号带回正背面月壤,为载人登月验证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
吴伟仁豪言:“未来在月球发朋友圈定位‘广寒宫’、月壤种西瓜都不是梦!2050年普通人或可月球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