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牺牲后,他每月往战友家寄钱,战友母亲:我把女儿嫁给你

一个用心的史迹 2024-03-29 13:05:17

“排长,你指挥全排战斗,让我去!”。

1951年5月的某个夜晚,红安里战斗打响,志愿军侦察排排长刘绍安带着将士们,犹如一柄钢刀,直插敌军阵地,但很快,他们就遇到了阻击,敌军几个暗堡不断喷吐着火舌,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见状,刘绍安立即下令,让爆破组去炸掉这几个拦路虎,然而,敌人火力太猛,接连两个爆破组的同志们,都倒在了半途。

看着手下战士牺牲,刘绍安红了眼,拿着爆破筒就要亲自上阵,这时,副排长张志久一把抢过他手里的爆破筒,朝着刘绍安笑了一下:“你指挥战斗,我来!”,说罢,也不等刘绍安回应,张志久就带着同志们冲了上去。

经过激烈的战斗,这几个碉堡被成功拔除,但令刘绍安没想到的是,张志久竟然是被抬下来的。

当时的张志久,身中七弹受伤极重,已经无法开口言语,只睁着眼看着刘绍安,眼中满是不舍。

张志久的样子让刘绍安痛彻心扉,他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他想要自己的一个承诺!

见状,刘绍安哭着道:“你呀放心吧,你要是有问题的时候,出了意外了,我说话算数的!”。

听到这句话,张志久安心了,他闭上了眼睛,让战士们抬着去后方救治。

几天之后,刘绍安听到了张志久牺牲的消息,这位久经沙场的钢铁汉子是失声痛哭,他失去了并肩作战3年的战友!

刘绍安是山东新泰羊流镇人,出身赤贫家庭,在刘绍安小时候,他们一家穷的揭不开锅,经常用花生壳、地瓜秧、榆树皮、玉米棒填肚皮,睡得是泥土垒的炕,家里连一床棉絮也没有。

因为实在太穷了,父母实在无力抚养他们姊妹几个,刘绍安的两个姐姐,相继被卖给别人当童养媳。

在艰难困苦中,刘绍安长到了18岁,此时,侵华战争已经爆发很长时间,看着日寇在自己的家乡肆意蹂躏,刘绍安义愤填膺,他拿起钢枪,就参加了八路军队伍。

也不知怎么回事,刘绍安参加革命的事情,被日寇和反动派知晓,他的家人受到了牵连,父亲被丧心病狂的日本人活埋,哥嫂则死在了国民党反动派手中。

怀着满腔愤恨,刘绍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也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到1949年渡江战役之时,他已是解放军中的一位排长,也是在这时候,他遇到了张志久。

那时,刘绍安负责征兵,他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来自江苏泰兴的小伙子,将他收到了自己麾下。

问过之后刘绍安才知道,张志久也是个苦命人,他的父亲是小商贩,常年不着家,对家里的事情不闻不问,他和母亲弟妹,就靠一亩二分地勉强维持生计,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他们住的,是一个芦苇搭建的茅草屋,一遇大风,就会被吹得东倒西歪,只能拿东西顶着,之所以参军,是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

同样是贫寒子弟,刘绍安和张志久,很快就成了好兄弟,他们战场上并肩作战,在日常生活中,也几乎形影不离,他们睡过一个被窝,有好吃的好喝的,也一起分享,甚至,就连津贴刘绍安都跟张志久共享。

因为当时已是排长的他,一个月有12块钱的津贴,而张志久这个新兵,只有3块钱!

对于战场上的生死兄弟来说,钱算什么?为了能让张志久的家人过得好一些,每个月刘绍安都会匀出2块钱来,让张志久给寄回家里。

有刘绍安这样一位好大哥带着,张志久是进步神速,很快便适应了战场,他们一起渡江作战,一起解放上海,朝鲜战争打响后,又一起跨国鸭绿江,同所谓的“联合国军”作战,在这个过程中,张志久也从新兵升到了副排长,成了刘绍安最倚重的手下!

张志久比刘绍安小好几岁,平时爱说爱笑活泼开朗,然而,在红安里战斗打响前夕,他却变得沉默寡言,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这一幕,当然没逃过朝夕相处的刘绍安的眼睛,他赶忙问发生了什么。

原来,是张志久想家了,他离家的时候弟妹年纪还小,也不知这3年他们过的怎么样。

离家在外的游子,就没有不想家的,何况张志久还是上的战场,随时有可能牺牲。

一提到母亲,张志久更惆怅了,作为一名战士他不怕死,他就怕自己死后,老娘弟妹没人管。

张志久的话,让刘绍安感慨万千,他也时刻牵挂着家里的老娘啊,可他们是战士,职责就是保家卫国。

最终,这兄弟二人做了个约定,那就是不管谁为国捐躯光荣了,活下来的人,都要赡养双方的父母。

令张志久没想到的是,这个约定定下没几天,张志久便牺牲了,而且还是替自己去炸碉堡牺牲的!

在张志久牺牲后,刘绍安默默收起了张志久的遗物,他穿过的棉鞋、用过的茶缸子、金闪闪的军功章、印有毛主席铜像的胸章……

这个月,他写家信的时候,写了两封,一封是寄给自己的父母,另一封,则是寄给张志久的母亲。

因为当时还在打战,他不忍将张志久的死讯告诉老人家,就模仿张志久的笔迹,每个月给张志久的母亲写家信“报平安”,还会寄钱给老人家生活,这一寄,就是2年多时间。

当时,刘绍安一个月的津贴是26块钱,他每个月给张志久的母亲寄10块钱,给自己的家里寄16块钱,自己一份不留。

1954年,抗美援朝告一段落,国家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来处理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们的身后事。

这年年底,张志久的烈士证书和150元抚恤金,送到了张志久母亲手里,看到张志久的牺牲时间,老人家很诧异,自己的“儿子”前一段时间还写信报平安给自己寄钱,怎么可能在3年前就牺牲了?

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张志久的母亲得知了真相,原来,自从1951年5月之后,她收到的家信,都是刘绍安写的,钱也是刘绍安寄来的,张志久的母亲很欣慰,欣慰自己的儿子参军后,能碰到这样一位好战友。

在得知真相后,张志久的母亲,便给刘绍安寄了一封信,告诉他他们不愿拖累刘绍安,以后不要给他们寄钱了,让刘绍安好好照顾自己的家庭。

可是,刘绍安却做不到,每次领到薪水,他就会想起替自己牺牲的张志久,就会想起自己的承诺,钱也就不由的分成两份,一份寄回自己家,一份寄到张志久家。

随着刘绍安一次次寄钱,张志久的母亲心里变得不安,作为朴实的农村人,虽然困顿,但他们却不愿意白白受人恩惠。

思虑良久,张志久的母亲,给刘绍安写了一封信,说是为了报答刘绍安的恩情,想把张志久的大妹张桂英嫁给他,问他是否愿意。

收到信的刘绍安为难了,作为一名英俊干练的志愿军军官,刘绍安是不缺倾慕对象的,他想找媳妇并不难,而张志久的妹妹,他连见也没见过,怎么办?

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刘绍安决定答应这门亲事,因为他知道,只有娶了张志久的妹妹,张志久的家人才有可能接受他,让他继续替张志久奉养老母亲!

为了自己的承诺,刘绍安认了,哪怕张志久的妹妹是瞎子、聋子、拐子,他也要把她娶回家!

1955年,在收到刘绍安的回信后,张志安的妹妹张桂芳,背着纳好的鞋和一堆地瓜干便去朝鲜找刘绍安,经过五天五夜的奔波,他们见面了。

穿着张桂英给自己纳的鞋,刘绍安觉得一切都值了,几天之后,他买了2斤喜糖,跟张桂英在朝鲜的一个地窖里,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的二人相处很和谐,从朝鲜回国后,刘绍安放弃了大城市的优渥生活,放弃了去建设兵团升职的机会,选择了转业,因为,张志久家需要他来“扛大梁”。

张志久除了妹妹张桂芳,家里还有3个弟弟,2个妹妹,最小的才5岁,而他的父亲,又常年不在,张志久母亲一人,根本照看不过来。

于是,在转业的时候,他央求领导,把他给转到江苏泰兴毗芦市,因为,张志久的家在这里。

替张志久尽孝了,他就没办法在自己母亲身边尽孝,他跪在自己母亲身边,讲了他跟张志久的“生死之约”。

刘绍安的母亲,也是一位通情达理的人,虽然万分不舍,他还是让儿子去了,因为,张志久的娘,连儿子的尸骨都没见到,而她的儿子还活着,她很知足。

到泰兴的第三年,刘绍安的母亲病故了,当时的他因为有紧急任务在身,连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这事儿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第一次到张志久家,刘绍安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哪里能叫家?墙壁是用烂泥和高粱杆糊的,屋顶是用麦秸盖的,走风漏气的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挺过来的!

看到这一幕,刘绍安是心痛至极,他拿出了省吃俭用攒下的240块钱,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手表和大头皮鞋,决定给张家盖房子。

那段时间,他成了村里最忙的人,白天要去30多公里外的供销社上班,晚上回家,还要筹备建筑材料,照顾张家一家老小,其辛苦可想而知,在刘绍安的努力下,张家盖起了3间平房,算是有了安身之所。

可惜,房子盖起来没几天,张志久的母亲便病了,患上了食道癌。

在张志久母亲生病那段时间,刘绍安是像亲儿子一样照顾老人家,给老人倒痰盂、擦身子、剪指甲,从无一句怨言。

在老人家病危之际,说是想吃黄瓜,为了满足老人家这一心愿,刘绍安在寒冬腊月,骑着骑行车四处寻找,直到在80公里外的扬州,才算是买到一点酱黄瓜,让老人家不带遗憾的离去。

送走张志久的母亲,刘绍安肩膀上的担子,并没有减轻,因为,他还得拉扯张志久几个年幼的弟妹长大,因为,他自己的孩子,也一个个降生了。

好不容易把张志久的几个弟妹交代了,他的5个儿女,也慢慢长大了,他又供他们上学,帮他们娶妻生子,等做完这一切,刘绍安已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了。

忠义之人,都该被历史铭记,刘绍安的事迹传出后,先后被解放军日报、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报道,他光荣当选为江苏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还被改编为《承诺》,登上了泰州淮剧的舞台。

原本,刘绍安是可以活的轻松自在的,但因为一个承诺,他却挑起了本不属于他的重担,对此,他从来没后悔过,因为,他完成了对战友的承诺,他问心无愧!

0 阅读:0
一个用心的史迹

一个用心的史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