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成熟与规范,有关小产权房的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近日,原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原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在接受凤凰网财经《封面》节目采访时,提出了一项颇具争议性的建议:将城镇居民违法持有的“小产权房”作为地方政府开辟新税源的重要途径。这一提议立刻引起了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困境的有效手段,而反对者则担心这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
孟晓苏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根据现有统计数据估算,小产权房已经占据了城镇居民住房总面积的22%-25%,建筑面积达到了惊人的80亿平方米,相当于8000万套住房。如此庞大的体量,不仅反映了小产权房现象的普遍性,更凸显了其对地方财政潜在贡献的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小产权房始终处于法律灰色地带,既没有得到正式承认,也没有被彻底取缔。政府对此类房产的态度摇摆不定,一方面认定其为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却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处置措施。
孟晓苏指出,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面对小产权房问题时往往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放任不管,二是强行拆除。前者导致了法律权威受损,后者则容易激化矛盾,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他认为,应当转变思路,将小产权房视作一种潜在的税源来加以利用。通过征收房产税,不仅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还能促使这部分房产逐渐走向合法化,从而实现市场秩序的改善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深圳为例,作为中国最早开展经济特区建设的城市之一,深圳的小产权房问题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内存在着大量未取得合法手续的建筑物,其中不乏一些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如果能够通过征税手段将这些房产纳入正规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还将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然而,这一提议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是如何界定哪些房产属于小产权房范畴。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小产权房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地,甚至是唯一的住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征税,很可能会损害到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其次,征税标准如何设定也是一个复杂问题。如果税率过高,可能会引发强烈反弹;反之,则难以达到预期的财政增收效果。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征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逃避行为,如何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将是另一大考验。
面对这些难题,孟晓苏建议可以从试点做起,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比如可以选择几个典型地区先行先试,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税收政策。同时,还应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公众充分认识到小产权房所蕴含的风险以及征税政策的必要性。只有当社会各界达成共识,才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尽管存在争议,但孟晓苏的观点确实为解决小产权房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无论是将其视为地方政府的新税源,还是推动房地产市场规范化发展的契机,都值得相关部门认真思考。毕竟,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保障民生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根本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