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养捕鸟蛛,湿度与蜕皮的注意事项
捕鸟蛛,这种神秘而迷人的节肢动物,在新西兰的养殖圈中逐渐兴起。但对于新手来说,如何正确把控饲养环境的湿度以及处理蜕皮过程中的各种状况,却是一门需要深入学习的技术活。
首先说说湿度的把控。湿度,对于捕鸟蛛的生存与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大多数捕鸟蛛适宜的湿度范围在 60% - 80% 之间。然而,不同的捕鸟蛛种类可能对湿度有着更为细致的要求。
有些品种,比如巴西游走蛛,它们更喜欢相对较高的湿度,大约 75% - 80%。而像墨西哥红膝头捕鸟蛛,其适宜湿度则在 60% - 70%左右。这就需要我们在饲养前,充分了解自己所养捕鸟蛛的品种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以湿度 70% 为例,我们可以使用湿度计进行精准测量。湿度计最好放置在饲养盒内较为中心且通风良好的位置,避免靠近水源或直接暴露在灯光照射处,以免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当湿度过高时,饲养盒内可能会出现积水、藻类繁殖等问题。这不仅会导致捕鸟蛛容易患上皮肤病,还可能影响到它们的呼吸系统健康。过多的水分会使捕鸟蛛的蜕皮过程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可能导致蜕皮失败。而当湿度过低时,比如低于 50%,捕鸟蛛的身体会逐渐失水,行动变得迟缓,食欲也会明显下降。长期处于低湿度环境中,捕鸟蛛的寿命会大大缩短。
那么,如何精准地控制饲养环境的湿度呢?这涉及到一系列的方法与技巧。
首先,选择合适的饲养容器至关重要。通风良好的饲养容器有助于平衡湿度。比如,带有通风孔但孔径适中的塑料饲养盒,既能保证一定的通风,又能减少水分的快速流失。容器大小也要根据捕鸟蛛的体型和发展阶段来选择,既要给它们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又不能过大而难以维持稳定的湿度。
在饲养盒底部,可以铺设一层底材。常见的底材有椰土、纸棉等。椰土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可以缓慢释放水分,有助于维持一定湿度。纸棉则相对容易更换和清洗,但保水性稍差。一般来说,椰土的铺垫厚度在 3 - 5 厘米为宜。
定期喷水也是调控湿度的重要手段。但喷水的频率和量需要把握得当。以气温 25℃、椰土为底材的环境为例,每天喷水 1 - 2 次,每次喷湿底材表面即可,避免积水。在炎热的夏季,湿度消耗较快,可能需要增加喷水次数和水量;而在寒冷的冬季,捕鸟蛛活动减少,湿度需求降低,喷水则要减少。
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加湿器。但要注意控制好加湿器的输出功率和放置位置,防止局部湿度过高。
接下来谈谈捕鸟蛛蜕皮的注意事项。
蜕皮是捕鸟蛛生长的重要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我们谨慎对待。
在蜕皮前,捕鸟蛛通常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迹象。它们的食量会明显下降,变得懒散,喜欢呆在角落或洞穴中。身体会逐渐变黄变硬,尤其是腹部,会出现一圈白色的蜕芽。
当发现捕鸟蛛有蜕皮迹象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饲养环境的安静。尽量减少对它们的干扰,为它们创造一个安静、稳定的蜕皮环境。
在蜕皮期间,绝对不能打扰捕鸟蛛。任何轻微的震动或移动都可能对它们造成致命的伤害。同时,要避免更换底材。新换的底材可能比较松散,捕鸟蛛在蜕皮时容易被缠住,从而导致蜕皮失败。
控制湿度在蜕皮期间尤为关键。适宜的湿度有助于蜕皮的顺利进行。此时,湿度可以适当保持在 75% - 80%左右。
要特别留意捕鸟蛛蜕皮的姿势。如果它们在蜕皮过程中被卡住,应立即采取措施。可以用喷水壶轻轻喷洒少量水,软化蜕皮部位,但水量一定要控制好,避免过多积水。
蜕皮完成后,不要急于喂食。此时捕鸟蛛的身体较为虚弱,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体力和适应新的体型。一般在蜕皮后的 2 - 3 天再开始喂食。首次喂食要选择体型较小、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面包虫幼虫,观察捕鸟蛛的进食情况和身体状况。
在日常饲养中,为了避免蜕皮出现问题,我们还可以提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保持饲养环境的温度稳定,大多数捕鸟蛛适宜的温度在 25℃ - 30℃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和蜕皮的顺利进行。
为捕鸟蛛提供足够大的饲养空间,让它们有足够的伸展空间进行活动,有助于它们的身体发育和蜕皮。
定期检查捕鸟蛛的体型和壳的状态,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蜕皮困难问题,及时处理。
新西兰的气候多变,虽然大部分地区气候较为温和,但也有一些地方湿度较高或者温差较大。这就给捕鸟蛛的饲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新西兰不同地区,饲养环境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湿度较低的地区,如南岛的部分内陆地区,需要采取更多的增湿措施。而在湿度较高的地区,如北岛的部分沿海地区,则要注意防潮,防止霉菌滋生。
总之,在新西兰养捕鸟蛛,湿度的把控和蜕皮的注意事项是一个持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只有充分了解捕鸟蛛的需求,为其提供一个适宜、稳定的饲养环境,才能让它们健康成长。每一位捕鸟蛛爱好者,都应耐心细致地观察和照顾,与这些美丽的生物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