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正月,是岁月更迭的起点,亦是生命沉淀的契机。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总习惯以“新”为愿:穿新衣、行新路、立新志。
但真正的“新气象”,不在外物,而在心念;不在豪言,而在慎行。
老辈人说得好说:“初一十五看整年。”
这个正月,要牢记三不说的底线、谨记三不碰的准则、呵护三不空的温情,以清净心、明澈行,才能为全年积蓄福泽。
01
话有三不说
1、大话不说
《道德经》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正月里亲友相聚,酒酣耳热时,最易滋生攀比炫耀之心。
有人夸海口许下承诺,有人吹嘘财富彰显地位。
有人将未成之事说得天花乱坠,也有人把三分本领吹成十分能耐。
可这看似能为自己赢得一时赞叹,实则却为人生埋下隐患。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告诫子弟:“凡与人言,贵乎实诚,不可妄语欺人。”
真正的尊重,从不靠夸大其词获取;长久的信任,必以言行一致为基。
逢年过节,与其用虚浮的大话撑着场面,用浮夸的言辞装点门面,不如少一分张扬,多一分踏实。
真正的底气,永远藏在低调的言行里;真正的信任,永远长在日积月累的靠谱中。
2、狠话不说
《论语》有言:“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
言语的温度能融化坚冰,也能凝结霜雪。
尤其是正月的团圆桌上,常见平日疏离的亲戚。
此时若因催婚、问薪等话题出言锋利,转眼就能让满桌佳肴失了温度。
记得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祁家过年,即便战火纷飞,长辈仍守着“正月不责儿孙”的底线。
家人争执时脱口而出的狠话,朋友矛盾时不留余地的指责,恰似三九天的冰凌,最能在人心上划出经年难愈的伤口。
正月是团圆之期,更是修心之时,此时即便心有愤懑,也应以温言化解矛盾,以宽厚消弭戾气。
就像给爆竹裹上红纸,学会把"你懂什么"换成"咱们再想想",把"必须听我的"改为"你觉得呢",为事情留下缓冲的余地,如此家宅方能和顺,人情方能长久。
3、晦气话不说
民间有谚:“正月忌头,腊月忌尾。”
新岁伊始,最忌讳说“死”“穷”“败”等晦气字眼,这并非迷信,而是对生活的敬畏与期许。
正月本是祈福纳祥的日子,若总念叨“今年肯定又倒霉”“这事儿准成不了”,便是把晦气种在了心里。
心理学中也有“语言塑造思维”的定律:常说消极之语,心境易陷阴郁;多言积极之词,磁场自会向阳。
所以正月莫提病痛灾祸,就像春联总要写"福星高照",窗花必剪"年年有余",正月里摔碎了碗要说"岁岁平安",孩子撞到头要念"开窍聪明"。
语言是心灵的映射,话语里藏着对生活的虔诚期许。
多说一句“试试看”“会好的”,才能让心念所至,处处皆是春山。
02
事有三不碰
1、他人的家事不碰
春节期间,总有人借着酒劲指点堂兄的婚姻、议论表姐的工作。
殊不知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看见表亲为子女婚事愁眉,只需递盏热茶;听闻朋友家产纠葛,不妨聊聊遇到的趣事。
真正的修养,永远是端好自己的茶碗,莫去他人灶台添柴。
也唯有保持分寸的关怀,才是对他人命运最深的尊重。
2、有损健康的事不碰
古语云:"养身莫善于寡欲"。
可在正月的喜庆里,却有人把团圆饭变成拼酒场;把走亲宴变成赌博桌。
于是年年都有人酗酒伤肝,不少人熬夜熬神。
健康不是爆竹,不能为瞬间绚烂燃尽全部。
它更像是祖传的青花瓷,日常养护胜过病时修补。
少熬一场无意义的夜,少饮一杯伤身的酒,晨起陪父亲打段太极,午后携孩童堆个雪人,深夜为母亲温碗桂圆粥,这才是最踏实的年味,才是给自己最好的新年礼物。
3、损人利己的事不碰
年前集市上,有商贩往鸡肚里灌沙增重,结果大年初二被乡亲们举着秤杆围堵店门。
有人去年回收过期食材做年货礼盒,而今年春节,他家的对联始终没敢贴上大门。
有道是:"不求非分之福,不贪无故之获。"
因为世事常是如此:今日损人一寸,他日必伤己一丈。
真正的福气不在占便宜,而在积厚德。
你看那百年老字号的门匾,哪个不是用"诚信"二字细细描金?
人间福报如流水,从来只生长在利他的土壤里。
守住道德底线,不碰损人之事,方能问心无愧,庇佑合家安宁。
03
家有三不空
1、和气不空
记得奶奶在世时,每逢晚辈争执,她都会取出传家的盖碗,徐徐道:"这茶盏摔了容易,要修补得用金线"。
今年堂哥创业失败回家,伯父没再摔碎茶杯,而是摆出珍藏的围棋:"来,陪爸爸下盘棋"。
古语云:“和气迎人,平情应物。”
一个屋檐下的笑声,永远比争吵声更能驱散寒冬。
毕竟再丰盛的团圆饭,若席间争吵不断,也会失了滋味;再豪华的宅院,若终日冷眼相对,亦难称港湾。
正月里,在这一年开头之际,要少些计较得失,多些包容体谅。
须知真正的团圆,从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心怀包容;真正的家风,也不在高门大户,而在寻常日子里的相视一笑。
2、沟通不空
邻居家有个传统:正月十五前必开家庭会议,小到春联内容,大到子女教育,皆要各抒己见。
这让我想起梁启超给子女的数百封家书,字字皆是平等交流。
许多时候,家的智慧,往往生长在茶余饭后的商讨中。
反观一些家庭,总把“说了你也不懂”挂在嘴边。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儿子创业那年,母亲偷偷攒下养老金想支持,却又因怕伤孩子自尊而闭口不言。
直到多年后儿子偶然发现存折,才知那欲言又止里藏了父母太多的牵挂。《颜氏家训》云:“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
真正的沟通,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像老茶馆里的八仙桌,四面皆可落座。
哪怕意见有时相左,也能在坦诚中消弭,而非淤积成潭。
3、陪伴不空
见过最朴实的年味,是城里回来的女儿教外婆视频通话,老人眯着眼戳屏幕,一屋子人笑作一团;
是儿子蹲着给老父亲试新鞋,鞋码大了半寸,却暖了整颗心。
可如今总有人用红包代替拥抱、以快递弥补缺席。
我们都熟知诗人孟郊在《游子吟》写下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他写下这句话时,母亲早已离世。
一生短暂,莫待离别时才悔陪伴太少。
就像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正月里的陪伴,正是要做彼此的“闲人”——放下手机,熄了屏幕,陪母亲择一把春韭,帮父亲贴一副对联,这便是最珍贵的时光,也是孝心的最好注脚。
▽
再过几天,元宵的灯火也将次第熄灭,正月便完成了它的使命。
那些慎言的时刻,克己的坚持,守候的温情,早已在血脉里埋下善的种子。
它们会在春分的细雨里发芽,在清明的艾草间舒展,在冬至的饺子中成熟。
国人的生存智慧,从来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说话留三分,做事守七分,家中常满十分情"的日常修行中。
在这辞旧迎新的光景里,让我们带着这份正月里淬炼的觉悟上路,让每句言语都带着暖意,每个选择都烙着良知,方能让年节的暖意化作整年的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