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的一组照片让人震惊——曾经的首富王健林,如今瘦得皮包骨,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昔日的风云人物,为何变得如此憔悴?他和儿子王思聪为何陷入“卖卖卖”的困境?一时间,这些疑问在网友间引发了激烈讨论。
王健林的暴瘦并非无缘无故,而背后正是万达集团的巨额债务危机。据数据显示,万达如今的负债高达一千三百亿。
面对如此高额的债务,王健林不得不接连变卖资产,试图填补财务窟窿。先是国内的酒店和影院相继出售,最近甚至传出他以1.6亿英镑的价格出售英国一家游艇制造公司,而他十多年前购入这家公司时花费了3.2亿英镑。这种低价抛售的举动让人唏嘘不已,曾经豪气万千的王健林,如今似乎只能通过变卖家当来缓解压力。
与此同时,王思聪也不得不承担家族危机带来的压力。作为网络上知名的“富二代”,他一向敢言敢怼,无论是批评娱乐圈现象,还是对热点事件发表看法,他都总是站在风口浪尖。
然而,这次面对万达的财务风暴,王思聪表现得低调了许多,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即便万达家业再难,也不会做‘卖国’之事”。这番话让许多人意外,甚至有人说他“转性了”。王思聪从往日的纨绔形象转变为肩负家业责任的样子,也许正是因为父亲王健林的影响。
提起王健林的影响力,不能不提他的家族背景。早年,王健林曾有过十八年的军旅生涯,担任过国防兵。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在商界上打拼时吃苦耐劳,也让他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情感。
他在家庭中将这种“红色血脉”传承下来,影响了王思聪的态度和责任心。可以说,正是这种经历培养了王健林在商业上坚韧不拔的精神,也让他在面对当前的困境时依然保持底线。
回顾过去,王健林的商海拼搏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上世纪90年代初,房地产行业刚在国内兴起,王健林果断抓住机会,接手了一家破产的房地产公司,将它发展为后来的“万达”。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顽强的意志力,他成功实现了盈利。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王健林带领万达逐步扩张,从房地产到商场,再到文娱产业,构建了庞大的商业帝国。巅峰时期,万达广场遍布全国甚至全球,成为许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王健林本人也因此登上了“全球华人首富”的宝座。
然而,正如商业界的无常,万达的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万达不断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冲击,而王健林的“卖卖卖”策略也让人们看到他在经营上遇到的困境。从2017年开始,万达便不断传出出售资产的消息,一方面是为减少负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
为了减轻负担,王健林将包括七十多家酒店在内的大量资产打包卖给香港富豪李思廉,原本价值300亿的资产最后以199亿的价格“贱卖”,此举震惊了商界。这一选择也成为万达步步失利的开端。
除此之外,王健林多次试图通过进军海外市场来巩固万达的地位。2012年,他以2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的AMC影院,并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影院运营商之一。
但经营情况却不如人意,尤其在疫情冲击下,影院业务成了万达的一大“包袱”。王健林一度希望通过推出商业大片《长城》等挽回影院的亏损,然而这些赌注式的操作未能带来预期效果,反而进一步拖累了万达的财务状况。
正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在“得荆州而据巴蜀”时曾成就了蜀国的强盛,但轻信盟友、忽视根本,最后在夷陵一败涂地,为蜀国的衰落埋下隐患。王健林的商业布局也带有类似的特点——他希望通过多元化扩展使万达成为一个国际巨头,却因海外扩展中的步步失误,导致如今陷入困境。
2017年,万达商管的上市计划也未能如愿,成为压倒万达的致命一击。王健林当初为确保万达商管上市,与苏宁签下对赌协议,若上市失败,需向苏宁支付50多亿元的违约金。
结果却是,万达商管的上市梦碎,王健林也因此背上巨额债务。这笔债务犹如压在万达身上的巨石,进一步拖垮了公司的资金链。面对巨大的财务压力,王健林不得不变卖资产,试图维持万达的生存。
伴随着万达的“卖卖卖”困境,王健林的形象从过去那个意气风发的商业领袖,转变成了一个无奈应对债务、不断变卖家产的失意老人。曾经遍布全国的万达广场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而这对父子在经历了商界的巨大转折后,不再是那个让人艳羡的商业家族,反倒是承受着巨大经济压力的普通人。
对于王健林和万达的故事,有人感到惋惜,也有人从中看到了商界风云的无情。尽管经历了巨大的跌宕起伏,王健林依然选择了坚守,并未像一些商界大佬那样在公司遇到困境时一走了之。这种坚持也许与他早年的军旅生涯密不可分。正如那句老话所说:“人在江湖走,哪有不失手?” 商界的成败跌宕,的确是每位企业家都必须面对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