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一书中创造的概念,指的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在那里一切都完美无缺,人们生活幸福、和谐,没有贫穷、疾病、战争、犯罪等社会问题,资源按需分配,社会制度公平合理,人们的精神境界高度发达,共同追求着至善的生活。它代表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一种”终完美“的想象。
历史上接近乌托邦的实践是19世纪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共同劳动、按需分配,然而经济要追求效率,主义代替不了面包,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和谐模式,效率要降低70%,欧文的乌托邦在短短几年后失败了。

但是,大数据的出现又激活了人们对前三十年的怀念,相信有了超算的支持,计划经济将浴火重生,这可以归结为一种技术乌托邦。
技术乌托邦可以拯救理想吗?
不能,因为经济现象是超维现象,人也不仅仅是物理学的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要借助经验归纳,但比较之下,社会科学总是不那么确定,甚至可以说不那么科学,有新自由主义就会有凯恩斯主义,因为人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动物。创造是什么?是对计划的突围,人类的成长史,就是对权力计划永不言败、叛逆的历史。
然而,这种经济学的争论对哲学家来说,一句话就终结了:如果计算机的算力能算尽无限维度的随机市场,那计算机就是上帝。

假设对14亿中国人进行实时的经济行为建模,那太疯狂了,科学家告诉我们,每天产生的总数据量,即使使用全球最强超算(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也处理不了。当然,这根本不是一个算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就疯狂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了日本海污染事件,中国人突然拒绝吃海鲜了;这种”计划”之外的事大数据是算不出来的。大数据可以帮助人类处理市场数据,但算不尽未来,而计划经济是年初就计划完了全年,出发点就是错的,结果一年忙了半天,就是在努力营造GDP的完美计划,实现了增速5%不带小数点,而完美计划的背后是债务,是低效投资、是灰色浪费,是国企在刷业绩。
最后,还是要纠正一个常识性的误区,不要一看“计划经济”词语中有“计划”两字,就认为只有计划经济才是有计划的经济,错了,”计划经济“不带忽悠的表述是“权力经济”、”命令经济“。

家庭主妇买个菜都有计划,哪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又没计划?
市场经济的计划性是计划经济的计划性的N倍,因为,理论上计划经济,或者说权力经济是一个人做了所有人的计划,而市场经济的中国,是一亿七千万私人主导的市场主体,至少做了一亿七千万份计划。
而所有的计划叠加在一起,也超越不了市场的无形之手,经济该出问题还是会出问题,那是天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