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25的转折之路:将面临四个重要平衡

戈多叹息之 2025-02-18 04:21:12

  从诸多的讲话中,可以汇集出当前经济的四个重要的平衡。

  第一个平衡是货币供应。

  中国严格地说并不存在货币供应不平衡,或者说货币供应不足的问题;但中国的货币政策却一定要在动态中的过程去追求平衡;真正的问题是流动性,货币没少供应,但从地方财政、到企业、到居民都缺钱;而另一方面,银行却又趴着147万亿的天量个人存款;这些个人存款要释放出来,经济将立即复苏。

  这就追问,为什么会出现流动性陷阱?

  对民营来说诚如辜朝明所言,是进入到了负债表衰退的周期。

  特别是一些地方与国企的拖欠款,致使很多中小微企业倒在了负债的路上,疫情期间,很多企业靠高息贷款续命,很快发现这纯属陷阱,大量的应收款回不来,问题得不到解决,而贷款利息抽干了企业的预期利润。有些拖欠款一拖就是十年,在这样的营商背景下,企业不可能做扩表,更谈不上信心,所以,钱不是问题,但雷声大雨点小,钱就是回不到企业手中,这才是问题。

  第二个平衡是投资与消费的平衡。

  这也是近十年的老问题。

  学界也争论了许久;现在已经不再是争论的事了,投资拉动经济的效用递减,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继续凯恩斯的“挖坑理论”,过度地依赖于投资驱动GDP。

  过去拉动一元的GDP,要投三元,现在要投九元,如果投资不是市场需求主导,就会叠加负债。所以,十几年的争论结束了,也付出了代价;从2023至2035年,中国都将努力实现从投资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的转型。

  转型的前提是增加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而居民收入的提高,又取决于就业岗位的增加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升级,这两方面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按目前年度就业增加计划1200万人计,要增加四亿就业岗位才能完成转型,这至少要三十年。

  第三个平衡是房地产的新的供求平衡点。

  房地产供过于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既然是供过于求,那就斩断供应端,让需求端奔跑;中国是土地全民所有制,地方财政则是土地资源唯一的提供者,下达一纸文件,库存超标的地方,停止一年三轮的土拍,五年之内,楼市就可以重建平衡点;又或者,也可以从需求端决心,政府不再托市,让楼市价格回归真实市场,供求关系也能建立起新的平衡。

  然而,这两点都不实际,最大原因只有一个,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意味着地方财政将面对沉重债务压力,除非大幅降低行政管理性开支,从目前的40%降到主要经济体的平均水平10-15%;如果上述这些都做不到,就是姚洋说的“超级房地产周期”,要慢慢化解,又是一个长周期。

  第四个平衡是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平衡。

  中国自WTO之后,已经成为外向型国家,长期以来,也一直受益于外需补内需,缓解了内需不足的根本性问题。2018年后特朗普开打贸易战,出口扩张的空间受到了抑制,这就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只好把重心移回国内,而外贸最好的突破口是CPTPP,但是CPTPPP设制的门槛,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做体制与机制上的调整,这又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平衡。

  上述四个方面,定义了中国未来经济必须解决的问题,但任重道远,要走出经济下行的压力,绝非一日之功。

0 阅读:1
戈多叹息之

戈多叹息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