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不会是中国经济的明斯基时刻,政策从稳健转向了积极,它将是全力一搏的一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的老板又一次成为座上宾。
我们在会场中都看到了谁?
已经过气的大佬中只有一个马云,说明过去的还是过去了。依然活跃并参加会议的,主要是科技型企业,说明未来民业“壮大”的生命线,在科技创新领域;这其实是《意见》早已经说清楚的一件事,民营经济将承担科技创新领域的试错机制。《意见》做了一个重要的定位:在未来技创新领域中,民营是“基础”。

既然民营是未来科技创新的基础,那么,市场经济也将继续。因为决定张维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不是产业政策,是市场,是一个自由竞争、充分竞争的市场。这里所说的“自由”,指所有市场主体平等的市场地位;千里马来自广阔的大草原,食草而生,踏雪嘶鸣,它们是伯乐的发现,但不是伯乐的发明。
在产业政策与企业家精神的林张之辩中,数据不支持林毅夫。
经济强国都有强大的产业政策,按投资在GDP中的占比,中国甚至超过了美国,不能说政策不用心,但收效不理想,林毅夫自己也承认有一个“大多数案例”的问题,所以,产业政策这个推动器,要以市场经济为底盘。DeepSeek说到底还是应用,谈不上时代级的创新,它不是产业政策的硕果,是市场经济竞争中随机因子的自我选择。

也就是说,中国目前需要民营经济的试错机制催生创新。
我们在会场中又听到了什么?
六位企业家认真地谈了一些技术性的创新与应用。他们分别是任正非、王传福、雷军、虞仁荣、王兴兴和刘永好;还是创新。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期待什么?
可以期待的是民营经济将在科技创新领域里再领风骚,中国经济的突围要靠他们了,他们强则中国强,他们弱则中国弱。
剥削论的讨论、企业家与资本家的讨论、民营经济离场的讨论、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讨论、民企与国企贡献率的讨论,还将继续,但会趋向于理性,不再是打棍子和意识形态的批判。
可以说,这是一次具有象征性的为民营“正名”的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