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采收阶段,晾晒干燥如何操作,地域差异研究

岁月皆温柔 2025-02-17 11:04:12

水稻采收阶段,晾晒干燥如何操作,地域差异研究

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收获之后,晾晒干燥成为了确保稻谷品质的关键环节。不同地域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差异,晾晒干燥的操作方法也各有特点。

在以南方为主的湿润地区,这里降水丰富,空气湿度较大。水稻收获时往往含水量相对较高,通常能达到25% - 30%左右。在这种环境下,晾晒干燥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自然阳光。首先,在收获后要尽快将水稻运送到合适的场地。许多地区会选择在通风良好的室内进行初步晾晒。例如在一些浙江的小村庄,农户们会把稻谷摊放在自家宽敞的谷仓内,谷仓地面会事先清扫干净,并且铺上竹席。这是因为竹席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够让稻谷与地面隔开,避免潮气侵蚀。

室内晾晒时,要合理控制稻谷的厚度,一般在20 - 30厘米为宜。这个厚度能够在保证稻谷通风的情况下,高效地进行干燥。同时,要利用风扇辅助通风,风速通常控制在每秒1 - 2米左右。每天晾晒的时间大概在8 - 10小时,经过这样的操作,稻谷的水分含量能降低到20% - 22%。

而在阳光充足的时段,就要开始室外的晾晒。在南方,由于太阳高度角较大,正午时分阳光最为强烈。这个时段,稻谷会被摊开到户外的晒谷场上,摊晒厚度约为15 - 20厘米。在晾晒过程中,要经常翻动稻谷,每隔1 - 2小时翻动一次比较合适。通过不断地翻动,稻谷能够均匀受热干燥。例如在广东的一些产区,经过一整天的晾晒,稻谷水分含量可以进一步降低到15% - 18%。

北方地区则有着截然不同的情况。这里的空气相对干燥,水源也相对有限。水稻收获时含水量相对南方要低一些,大致在20% - 25%。在东北平原,广阔的天地为水稻晾晒干燥提供了绝佳的场地。这里的稻谷通常首先会被运到田间地头的平坦空地,由于地域开阔,稻谷可以大面积摊晒。摊晒厚度能达到30 - 40厘米,这在南方是很难想象的。

在东北,晾晒多以自然晾晒为主,借助强劲的东北风。在晾晒的前期,只需要偶尔对稻谷堆进行简单的翻动,大概每3 - 4小时翻动一次即可。因为干燥的风能够迅速带走稻谷中的水分。在晾晒2 - 3天后,稻谷水分含量能降低到13% - 15%。而且北方很多地区在晾晒时会利用太阳能干燥设备。比如在辽宁部分地区,一排排太阳能干燥设备在晒谷场整齐排列。这种设备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即使在阴天或者傍晚,也能对稻谷进行持续干燥。

与沿海地区相比,沿海地区的湿度也很高,但其风向和水文条件又有特殊性。像江苏的一些沿海水稻产区,水稻收获时含水量在22% - 27%。这里的晾晒场地会根据潮水涨落情况进行调整。在退潮时,会在靠近海岸线的平整土地上摊晒稻谷,厚度约25 - 30厘米。由于靠近海洋,空气湿度波动较大,所以晾晒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如果有即将降雨或者雾气加重的趋势,就要及时把稻谷收进仓库。在阳光较好的时段,晾晒一天左右,稻谷水分可降至18% - 20%。

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差异使得水稻晾晒干燥在场地选择、摊晒厚度、翻动频率等方面不尽相同。南方多考虑除湿辅助晾晒,北方侧重于利用充足阳光和自然风。这些不同地域的操作方法都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目的都是为了在最关键的水稻采收后的晾晒干燥阶段,最大程度地保持稻谷的品质,为保障全球粮食供应奠定坚实的基础。每一次精心晾晒干燥后的稻谷,都承载着农民的辛勤汗水和对丰收的期望,在不同的地域特色下完成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道工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