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我才知道,除了明代皇陵,北京还有一处帝王陵,那就是在房山的金朝帝王陵。金陵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北边的九龙山脚下,葬有金朝17位帝王和后妃及宗室的陵墓群。
我从城里过去,乘房山线到燕山下车,换837路,
乘837路到头,在车厂村北下车。
下车后继续往北,这个路口走右边的路。
一路是小缓坡,东边是一条水沟。好像是九龙沟。转过来,旁边山坡上是龙门口村。远处可见一山高耸,像金字塔形,那就是九龙山吧。
前面有一片平地可以停车。
左手山坡上有一个大牌坊,看来是新建的。右边是那条山沟,对着九龙山,但有蓝色的瓦楞板挡着不让过去。
心说这大牌坊修的这好,应该是金陵的入口,虽然有点犹豫,因为看着那九龙山是好风水。
犹豫着还是进大牌坊,往山上去,路修的不错,可是走了一阵觉得不对,那金陵应该是一片比较开阔的地方,这山沟里太挤窄。问了一下,人家说不应该进大牌坊,外面右边那挡着的地方才是。我又返回来,从牌坊旁边的小路穿了过去,这才是正地方。
草丛里立着一块“碑”,近前看什么都不是,就是一块汉白玉的石头,据说这是陵墓的石头。
一条大路是原来的神道,路中间是一个玻璃罩子。
罩子里面是原来神道的台阶,两边有栏板,栏板上有浮雕云龙,很精美,这栏板在五塔寺的石刻博物馆里曾经看见过几块。这点东西是金陵仅存的地面遗迹了。
神路远处正对着是九龙山,场面开阔,颇有气势,帝王陵的风水。
再往前是一道横垣,露出里面的夯土,是不是原来的陵墙?
绕过去,后面还有夯土墙。
地面都是大石头,据说金朝的墓葬都要在陵墓上填埋许多大石头,约500余块,每块约重一吨。这种积石为墓的方式称为积石墓,以防盗墓。
再上去,有一白色的大棚屋,这是前些年考古发掘的现场。
棚屋前有一汉白玉的石碑,上面是“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这个应该就是金朝开国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好漂亮的楷书。就是碑的体量小点。
那天我在五塔寺看见了这块碑的拓片。
海陵王完颜亮(1122-1161)是金朝的第四个皇帝,1149年即位后就着手迁都,大有入主中原的意思吧,1153年建中都燕京(北京),到中都后的第三年——贞元三年(1155)就开始营建金陵,同年由金朝的上京(今哈尔滨阿城)迁来了金太祖、金太宗梓宫葬在这里。1156年又迁来其始祖等10个帝陵。后来金熙宗、世宗、章宗、睿宗、显宗等也陆续葬于此地。陵区内还葬有皇子及重要大臣的“诸王兆域”。占地约6.5万平方米。
金朝共119年的历史,十个皇帝只有七个葬在这里。那始建金陵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大军攻宋,被部将杀死在瓜州,后被贬斥为王和庶人,反而没有在这里。另外,金朝最后的两个皇帝,金哀宗完颜守绪和金末帝完颜承麟迁都到开封,被宋、蒙联手灭在蔡州,哀宗自缢身死,末帝战死。没法葬在这里。
金朝完了之后,金陵也没人打理,衰败了。但到了明朝末年,女真又在北方兴起,形成了后金,成了明朝的大患,明天启年间,听有术士之言,认为后金兴起与金陵“气脉相关”,遂把金陵地面建筑毁的荡然无存。
1985年,文物部门开始对金陵遗址调查和试发掘,即金太祖阿骨打睿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对主陵区内的其他陵墓作了逐一钻探和考证,对陵区地面建筑遗迹进行了清理。旁边的这个大棚就是金太祖阿骨打睿陵发掘的地方。
再往前已经没有什么地面遗迹可看了,往回走。
芦草飘曳,荒野萧萧。百年帝陵,一杯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