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入京开证明提待遇,坚称是开国中将通信员,将军:我不认识你

小博大史儿 2024-11-30 21:16:0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编辑 |小博大史

前言

一个年迈的老农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北京某政府部门,要求开具证明以享受特殊待遇。他自称曾是开国中将周希汉的通信员,立下赫赫战功。当他出示证明文件时,这位中将却冷冷回应:“我不认识你。”这位普普通通的老农为何坚持自己的说法?他和周希汉究竟有怎样的渊源?

1913年8月27日周希汉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周家坳村。少年时期,周希汉目睹了家乡的贫困与动荡,早早地在革命的洪流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1927年11月13日年仅14岁的他参加了黄麻起义,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1928年他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次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坚定地投身于解救贫苦百姓的事业。

随着战争的推进,周希汉逐渐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指挥员。在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屡建战功。

1946年9月22日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浮山一带包围了国民党军第27旅和第167旅,实施了精心策划的“围点打援”战术。为了突破解放军的围困,国民党军紧急调动了号称“天下第一旅”的第1军第1旅前来增援,而这支部队正好落入了周希汉领导的第10旅的圈套。

当时周希汉的第10旅在太岳军区担任重要职务,隶属于刘伯承指挥的晋冀鲁豫军区,负责进行抗击国民党军的主要战斗任务。在敌军援军到达的前夕,周希汉通过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迅速部署力量,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决战。

国民党第1旅的前卫第2团刚刚抵达官雀村,就被陈赓兵团的第11旅牢牢包围。旅长黄正诚试图强行突破,怒气冲冲地带领第1团发起反攻,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误入了解放军设下的包围圈。在激烈的交战中,黄正诚不敢轻易冒进,但第10旅的火力压制无比强大,周希汉指挥得当,敌人始终未能打破包围圈。

当黄正诚发现突围失败、已经处于险境时,他果断下令撤进陈堰。周希汉并未放松警惕,而是精准抓住了敌军撤退的机会。他命令第28、29、30团紧紧跟进,利用黑夜展开了更加紧密的包围战术。在夜幕的掩护下,解放军成功将黄正诚的部队团团围住。

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黄正诚的“天下第一旅”彻底崩溃。第1旅的部队装备精良,士气高涨,是国民党军中的精锐力量,号称“天下第一旅”。在周希汉的巧妙指挥下,这支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部队,最终遭遇了惨痛的失败。

这一战的胜利使得解放军摧毁了国民党的一支精锐部队,更为整个解放战争注入了新的动力。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迅速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轰动。甚至连延安的《解放日报》也在9月26日发布了题为《向太岳纵队致敬》的社论,盛赞这一胜利对于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重大意义。社论指出,“这一仗出乎意料之外”,称周希汉及其部队的英勇作战为整个解放军做出了巨大贡献。

周希汉的这场胜利也引起了刘伯承的高度评价。在晋冀鲁豫军区的干部会上,刘伯承在回顾战况时说道:“同蒲方面打得很好,中央夸奖说‘这一仗出乎意料之外’”。

1987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周晓红正准备外出,刚从将军楼的门口走出来时,突然碰到一位年迈的老人。老人身穿朴素的农民装,身上却佩戴着一些闪闪发光的勋章,他的神情焦虑,看见周晓红后,立即急切地开口问道:“你认识周希汉将军吗?

周晓红停下脚步,疑惑地看了老人一眼,点点头答道:“认识,您找我父亲有事?”她心生好奇,决定先问清楚情况。

老人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焦急地继续说:“我曾是周将军当年的通讯员,现在急需找他帮个忙。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进京了,前两次都没有见到他,今天我实在没有办法了,才冒险闯进这里。”说到这里,老人露出一丝无奈的神色,显然是受了不少打击。

听到这里,周晓红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同情。她本能地觉得,这位老人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故事。她决定带他去见自己的父亲。她迅速领着老人走进了周希汉的书房。周希汉当时正伏案写着东西,头也没抬,淡淡地问道:“他是谁?”

周晓红还没来得及回答,老人却激动地开口了:“老旅长,您不记得我了吗?我就是您的通讯员啊!” 周希汉停下笔,抬起头,眉头微皱,显然在思索着什么。片刻后,他摇了摇头,表示自己没有印象。然后,他继续问道:“你有什么事?

老人有些焦急,但依然保持着恭敬的态度,他声音颤抖地说:“老旅长,我是1942年参军的,1947年加入的党,现在为了能够享受到应有的老兵待遇,我需要您为我开个证明,证明我当年的经历。可惜最近几次我来京,都被人挡在了门外,根本没办法见到您,这次我冒昧闯入,就是希望您能够帮我一把,证明我参军并且入党的事实,这样我就能享受应有的补助,帮妻子治病。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周晓红听完老人的话后,心中一阵酸楚,但她看到父亲的表情依旧淡漠,心中有些急了。她以为父亲会为这位曾为他效力的老兵出手相助,可没想到,周希汉的反应依旧冷静。他轻轻摇了摇头,缓缓说道:“我不能为你开这个证明。”老人的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忍不住继续解释:“老旅长,您记得吗?当年敌人偷袭,我们正在阵地上,我去给您牵马,结果一发炮弹炸过来,炸伤了我的胳膊,直到今天我都落下了残疾,没能继续服役。如今因为没有这份证明,我连最基本的老兵待遇都享受不到,妻子也需要钱治疗,生活已经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

老人说着,忍不住掀开袖子,露出那只已经畸形的手臂。周晓红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她连忙转向父亲,试图软化他的态度:“父亲,这位老人为了你受过伤,难道你就这么看着他在困境中挣扎吗?他现在全家每年只有四百元的残疾补助,实在太少了。”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急切与不解,显然对父亲的态度感到不满。

周希汉听完后,竟然轻轻一笑:“四百元已经不错了,比我们当年强多了。”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有些生硬,“我当时身边有你这位通讯员,有一个通讯排,整整几十个人,而且我们行军频繁,怎么可能记得所有人的事?如果为你开证明,违背了我的原则,也违反了组织纪律。

周晓红顿时愣住了,她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如此冷漠的一面。她以为自己父亲的坚毅背后,隐藏着对这些老兵的深深关怀,但这一刻,她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感。她不禁有些失望,心中有些不平,然而父亲的态度依然坚决,显然并不打算做出任何让步。

老人听到周希汉的回答后,低下了头,失落地沉默了片刻。周晓红见状,不肯放弃,仍然坚持着:“父亲,您当年与他并肩作战过,难道真的不能为他做点什么?”她继续缠着周希汉,软语相求,甚至有些急切,仿佛想要强迫父亲改变态度。

最终周希汉显然有些不耐烦了,他沉默了一阵,最后叹了口气,终于写下了一张简短的字条。字条内容并不算正式,也没有提供任何实际帮助,但对老人来说,至少是一点希望。周希汉将字条递给老人时,冷冷地叮嘱他:“以后不要再来了。”老人接过字条,脸上露出了悲戚的表情,默默地转身离开了。

看到老人的背影,周晓红心中难以平静,她走出门外,追上老人,把一些钱塞进了他的手里。老人没有说话,只是低头,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最后他悄然离去。

周希汉一生清正廉洁,始终以简朴的作风和高尚的品德为人所称道。在他的内心,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的得失,财富与名利从来不是他衡量成功的标准。即便在他的职务上,权力与责任常常意味着他需要掌控数以亿计的财政资金,但他始终能坚守初心,过着与金钱和虚荣无关的生活。他的家境一直保持简朴,生活中没有奢华的享受,办公桌上的物品简洁得近乎素朴,甚至连生活中的琐碎支出,他都尽量节俭。无论身处何种位置,周希汉总是自觉地把个人利益抛诸脑后,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工作,忠诚于自己的使命。

他对待权力的态度也是如此冷静而理智。在许多人看来,权力带来了无数的机会,甚至可以为自己的家族积累财富、拓展势力。周希汉却从未为自己谋取过任何私人利益,甚至在一些具有巨大诱惑的机会面前,他也毫不动摇地保持着自己的立场。他从不接受额外的馈赠,也不允许自己在享有权力的同时,借机获取个人好处。这种对物质的高度克制,体现了他对国家与人民深沉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0 阅读:0
小博大史儿

小博大史儿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