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跟我一起到中国去吗?”潘威廉怀着忐忑的心情问向妻子。
“如果你觉得这是对的,那我们就去吧!”潘威廉的妻子这样回答到。
就这样,两人离开了美国,踏上了前往中国的道路,彼时的他们还未曾想过,自己今后的命运,将紧紧与中国联系在一起。
天降传单潘威廉本名William N·Brown,于1956年出生在美国,父亲曾是一名美国大兵,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20岁的潘威廉成为了一名美国空军。
彼时的中国尚未与美国建交,台湾仍有美军驻扎,刚参军不久的潘威廉被派遣到了台湾服役。
由于潘威廉的父亲参加过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身为美国人的骄傲让他不甘心败给中国人,因此对于中国抱有仇视态度。
并且当时的美国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也都是肆意抹黑造谣,给美国民众造成了中国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的印象。
在父亲的以及媒体的影响下,在美国长大的潘威廉对中国并无好感,如果不是服役需要,他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来到中国。
当时的台湾还有不少被蒋介石带过去的大陆人,潘威廉在台湾服役期间也与他们有过接触。
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他发现大陆人更加宽容与真诚。
这让潘威廉对大陆的充满了好奇,明明只是隔了一道不远的海峡,为什么两岸人民的差异如此之大?
那时的台湾跟大陆还没有互通,由于距离不远,大陆方面为了维护两岸关系,经常放飞系着宣传单的气球,让它们随着气流飘到台湾,借此让台湾民众了解大陆情况。
不少台湾人都劝潘威廉不要看这些宣传单,会被抓去坐牢,但潘威廉却不在意,一次一张宣传单落在他的脚边,出于好奇心,潘威廉捡起来看了看。
在阅读宣传单的过程中,潘威廉发现这跟美国媒体所报道的中国完全不一样,这让他对海峡那头的大陆更加好奇。
他想亲自弄清大陆究竟是像美国媒体报道的那样落后不堪,还是像宣传单描述的那样开放进步。
1978年,美军开始从台湾撤离,到1979年3月所有驻台美军都返回美国,22岁的潘威廉结束了自己的从军生涯,回到美国开始了新生活,但对于中国的好奇丝毫未减。
因此回到美国后,潘威廉经常翻阅有关中国的书籍,想要对中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于美国媒体抹黑中国的言论,他也持怀疑态度,并不当真。
就这样,潘威廉一面了解中国,一面努力工作,在回到美国两年后,潘威廉邂逅了自己的爱情。
那是在一个复活节的派对上,潘威廉对同样前来参加派对的苏珊一见钟情,在派对主人的介绍下二人相识。
随着两人交谈深入,潘威廉得知苏珊是在台湾出生的,还有个中文名字,叫李淑琴,这让他十分惊喜。
由于他此前在台湾服过兵役,对当地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在台湾的经历成为了二人的共同话题。
潘威廉与苏珊聊得十分尽兴,两人都对对方充满好感,私下里也经常一同出门约会,在亲密相处大半年后,感情渐深的两位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
于是25岁的潘威廉与22岁的苏珊结为夫妻,两人在台北举办了婚礼,开始了婚后的幸福时光。
当时的潘威廉已经是个身价不菲的成功人士,凭着精明的商业头脑和自身的勤奋成为了美国第一证券公司的副总裁,年薪有70多万美金。
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加上潘威廉副总裁的身份,使他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很高,生活质量也是上层水准。
因为有了充足的资金来源,潘威廉在工作之余可以尽情地旅游。
他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跑遍了与中国相近的东南亚国家,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对于周边国家的深远影响。
也正是在旅游途中感受到了中国的大国魅力,潘威廉愈发渴望前往中国,他觉得是时候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1988年,潘威廉顺利从美国瓦尔登大学取得了管理学博士学位,事业学业都已圆满,这让他开始考虑前往中国的事宜。
这次前往中国绝不是像旅游一般简单,潘威廉是想要长期生活在中国,以便于自己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
当他与家人袒露自己的想法时,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不同意潘威廉放弃自己的事业跑到遥远的中国去。
特别是潘威廉的父亲,他本来就对中国充满着敌意,如今儿子居然要跑到中国,这让他怒不可遏,不准潘威廉前往中国。
不仅家人不支持潘威廉的想法,他的好友在得知此事之后也对潘威廉的想法表示不认同。
在他们的认知里,中国是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潘威廉明明是个成功人士,何必跑去受苦呢?况且他还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料。
当时苏珊已经为潘威廉生下了一个儿子,尚未断奶,并且还有第二个孩子即将出生。
潘威廉不知道妻子是否愿意在这样的时刻,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自己一起前往中国。
当潘威廉忐忑地向妻子询问她是否愿意跟自己一块去中国时,苏珊回答到:“如果你觉得这是对的,那我们就去吧!”
这让潘威廉喜出望外,能够得到妻子的支持对他而言意味非凡,于是在等到妻子生下第二个孩子后,他迅速卖掉了自己的公司。
在他看来,将公司卖了就意味着切断自己的后路,足以可见他为了来中国下了多大的决心。
1989年,潘威廉带着自己的妻儿登上了前往中国的飞机,经过三次转机。
他们先是来到香港,随后登上了开往厦门的集美号轮船,路上花费了将近3天的时间,最终到达厦门。
潘威廉是以留学生的身份来到中国的,厦门大学作为当时唯一为留学生提供食宿的大学,自然成为了潘威廉的首选。
潘威廉一家四口被学校安排进了两间宿舍里,隔着一条过道,虽然没法共处一室,但潘威廉已经很满意了。
他看到不少老师跟校领导都是一家三口住在一间小房子里,很显然学校给了他优待,他对此十分感激。
虽然厦门大学可以提供食宿,但那时我国正值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相对落后,没有充足的资金可以提高高校的住宿条件。
因此厦门大学的宿舍也是十分简陋,基础设施并不完善。
所以潘威廉一家经常遭遇停水停电,有时水还浑浊不堪根本无法饮用,于是潘威廉就到了楼顶想检查一下水塔。
结果发现水塔根本没有盖子,往下一看还有不少鸟和老鼠的尸体。
虽然生活条件恶劣,潘威廉却并不介意,为了更好地与人交谈他努力学习中文,他还改装了一辆三轮车。
闲暇时就带着妻儿穿梭在厦门的大街小巷,感受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可以说潘威廉已经很好地融入了中国社会。
当时的厦门大学正准备培养高端工商管理人才,但苦于没有专业的老师,潘威廉得知此事后毛遂自荐。
他是管理学博士,又在大型证券公司担任过副总裁,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领先别人一大截。
求贤若渴的厦门大学岂会放过这样的人才?很快潘威廉就成为了厦门大学MBA中心首位专任外籍教师。
由于他教学风格活泼,教学内容先进,每次他讲课教室都座无虚席,有的人抢不到座位站着也要听他上课,足以可见他的能力之强。
正是因为有潘威廉的加持,厦门大学的MBA课程全国闻名,至今仍是全国高校中的佼佼者。
父亲的认可虽然担任了老师,但潘威廉的工资并不高,只有90美元,与他在美国的收入完全不能比拟。
不少学生也曾找到潘威廉,希望他能够引荐他们去美国学习工作,但潘威廉却不置可否,他向学生表示中国才是世界未来的希望。
潘威廉不仅想要改变学生的看法,也想要扭转父亲对于中国的认知。
在刚来厦门不久后,他就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信寄给了父亲,并且向父亲说明中国并不像美国媒体宣传的那样不堪,反而是在快速发展。
可父亲对于中国的偏见已经根深蒂固了多年,他对于儿子信中所说的一切都不屑一顾,表示这只是沿海地区,要是深入内陆肯定是另外一番景象。
父亲的这番话让潘威廉陷入了沉思之中,确实,自己一直以来只是生活在厦门,还没有去过中国的其他地方,没能全面地了解中国。
于是在1994年,潘威廉购买了一辆面包车,带着自己的妻儿,开始了长达数月的游历中国之旅。
他们深入中国腹地,去往了宁夏,甘肃,青海等偏远地区,在这些地方他们看到了中国贫穷的一面。
有的村庄都没有通电,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但居住在此的人们并没有不满,而是怀着积极的心态努力生活。
这些人的乐观向上深深感染了潘威廉,他更加坚定地认为中国必将发展成世界强国,他十分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潘威廉对于中国的设想很快就成为了现实,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国凭借自身迅猛的发展势头一跃成为了世界经济支柱。
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少美国人对于中国的印象都有所改观。
其中就包括潘威廉的父亲,2004年,潘威廉回到美国看望即将去世的父亲,这位厌恶了中国一辈子的老人终于改变了对中国印象,他对儿子说到:“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或许这是父亲对于潘威廉最大的肯定,潘威廉也为父亲对自己的认可感到开心。
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你越了解,你就越爱得深沉。
潘威廉也是如此,在来到中国不久后,他就发现中国的魅力并非短时间内就能领略完,因此萌生了在中国定居的想法。
他前后申请了四次中国绿卡,最终在1992年,他成功获得了“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权”,是我国首位外籍永久居民。
从潘威廉的申请次数就能看出,中国绿卡的审核标准有多么严苛,也证明了潘威廉对于生活在中国的决心。
就这样,潘威廉成为了福建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外国人,也获得了厦门市荣誉市民的称号。
获得如此殊荣的潘威廉更加热爱厦门这座城市,这是他来到中国大陆的第一站,也是在此,他切身地感受到了属于中国人民的美好品质。
那时的潘威廉刚到厦门不久,出门办事时不小心将包遗失在了中山路,中山路是厦门的繁华地段,每日都是人声鼎沸。
潘威廉的包中装着护照跟两个月的工资,丢钱事小,护照丢了就麻烦了。
原本潘威廉对找回包不抱希望,但还是沿路挨个店家的问过去,没想到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在一个裁缝摊上找到了自己的包。
这个裁缝在路边捡到了潘威廉的包,知道失主会回来找包,就一直等着,没动里面的一分钱。
找回包的潘威廉十分感谢他,想要给他一笔感谢金,被他婉言拒绝了。
后来潘威廉才知道,这个裁缝家庭条件不好,自己患有癌症,正是需要钱的时候,可他却没有见财起意,这让潘威廉对他心生敬佩。
当潘威廉前往裁缝家中探望他时,却得知了裁缝已经去世的消息,这让他悲痛不已,同时感受到了厦门人的质朴诚实,愈发热爱这个城市。
也因此,潘威廉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别叫我老外,我是老内,两辈子都要呆厦门。”
除了这位助人为乐的裁缝,还有一位保姆给潘威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为了养活留在家乡的四个孩子,独自来到厦门求生,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认字,只能做最底层的工作。
明明是又苦又累的脏活,这个保姆却认真完成,努力学习讲话做事。
自己虽然贫苦,却还想着帮助更多困难的人,潘威廉从她身上看到了中国人的勤劳与善良。
不仅如此,在游历中国期间,无论潘威廉走到哪都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有的给他修车,有的给他茶水提供食物,小小的善举温暖了潘威廉的心。
这些见闻,都被写进了潘威廉给父亲的信中,2018年,潘威廉挑选了其中的47封信件编辑成书。
书名就叫《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一经出版就收到了读者的喜爱。
除了出书,潘威廉还创建了一个名为“不见外的老潘”的自媒体账号,专门介绍厦门的人文风情,还协助《中国国家地理》拍摄郑成功航海专题片,助力的中国文化的宣传。
由于潘威廉不仅在宣传文化上尽心尽力,在他的本职工作上也颇有建树,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高端工商管理人才,因此他两次获“福建省优秀外国专家”称号。
还得到了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友谊奖”。
为了表彰潘威廉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宣传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2020年,他被评选为201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在发布获奖感言时,潘维廉动情地说到:“不是我感动中国,是中国感动了我。”
2019年,对于潘威廉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意味着他在厦门已经定居了25年。
还意味着他和苏珊的婚姻走过了38个年头,在这个如此有纪念意义的年份,厦门专门为潘威廉举办了一个庆祝活动。
然而幸福的时光在2021年戛然而止,苏珊在这年的2月10日因心脏病离世,潘威廉特意选在了2月14号情人节这天才公布妻子的死讯,足以可见他对妻子深沉的爱意。
当初正是因为妻子的支持,潘威廉才敢于来到中国,如今妻子离世,潘威廉虽然悲痛,但也明白妻子希望他继续自己宣传中国文化的事业,因此他依旧在坚持,未曾放弃。
今年已经是潘威廉来到中国的第33个年头了,中国早已成为了他的第二个故乡。
当初他力排众议,放弃在美国的高薪工作来到中国,如果没有妻子在旁的默默支持与帮助,他断不会取得如今的成就。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潘威廉今后定会带着对妻子的怀念,继续为宣传中华文化添砖加瓦。
参考资料[1]《东南网》,《在厦门,我们都“不见外”》
[2]《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潘威廉教授的寻梦环游和他故事里的中国》
[3]《文汇网》,《我不见外!跟着美籍外教老潘走一趟特殊中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