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摊牌了!郭台铭做梦也没料到,中国市场赏饭吃的时代结束了

暮云史记 2025-03-20 14:01:51

文 、编辑|暮云史记

“是我赏饭给中国人吃,他们没我很难生存下去!”

这曾是郭台铭的狂妄之言,恐怕全世界也只有他敢如此放言。

但世事无常,如今的中国市场已不再是他口中的“赏饭之地”。

富士康的订单锐减,工厂被迫减产,一连串的坏消息将他昔日的狂傲一一击碎。

郭台铭或许从未料到,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他,如今竟会面临如此困境。

——【·狂妄的资本·】——

1988年,郭台铭在深圳西乡租下一块厂房,建立了富士康在大陆的第一个生产基地。

随着业务不断扩张,富士康从最初的计算机连接器,逐渐拓展到计算机机壳、主板等多个领域,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郭台铭引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实施严格的成本控制,把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做到极致。

同时,他注重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凭借高效的生产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的信赖。

到了1990年代,富士康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连接器制造商。

但郭台铭并不满足于此,他带领富士康继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涉足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制造。

经过多年发展,富士康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科技制造服务商,尤其在苹果产品的代工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郭台铭也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商业才能和果敢的决策,一跃成为首富。

在2001年,他成功登上美国《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榜单,个人财富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资产净值一度超过数十亿美元。

然而,当富士康发展如日中天,郭台铭似乎也被成功冲昏了头脑。

——【· “赏饭”狂言 ·】——

2019年,一场采访中,郭台铭站在媒体的镜头前,竟口出狂言:“富士康在给大陆人赏饭吃”。

在他那狭隘的认知里,富士康的成功似乎全凭自身本事,完全是富士康单方面对大陆的恩赐。

此语一出,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纷纷怒评:“郭台铭太忘本了!没有大陆的支持,富士康能有今天?他却把这一切当作自己的施舍。”

还有人感慨:“这么多年,富士康在大陆赚得盆满钵满,大陆工人挥洒汗水成就了它,换来的竟是这般傲慢的言论。”

但当时狂傲自大的郭台铭,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随着苹果公司出于成本、市场等多方面考量,计划将部分产能外迁,郭台铭毫不犹豫地追随苹果的脚步,投入大量资金前往印度、东南亚等地新建厂房。

他天真地认为,富士康在大陆的成功可以轻易在其他地方复制,却没想到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

——【·狂妄的代价·】——

在印度,富士康遭遇了重重困境。

其工厂生产的iPhone良品率低得惊人,仅仅只有34%。

生产出来的手机,频繁出现螺丝松动、屏幕开胶等严重的质量问题,这直接导致大量产品被欧洲市场无情退货。

印度当地的基础设施糟糕透顶,电力供应极不稳定,频繁停电成了家常便饭。一到雨季,更是因为排水系统等问题,工厂不得不停工。

这使得富士康的生产进度被严重打乱,根本无法按照计划稳定产出产品。

而且,当地的运输效率极其低下,货物从工厂运往港口等出货地点,往往要耗费大量时间,严重影响了出货速度,导致订单交付频频延迟。

比这些硬件条件不足更让人头疼的,是当地工人的工作习惯与富士康一直以来的管理模式格格不入。

在中国大陆,富士康长期形成的高强度、高效率的管理模式行之有效,但在印度却完全行不通。

印度工人普遍拒绝加班,即便给出高额的加班费,也难以说服他们多工作哪怕一个小时。

甚至,因为一些管理上的矛盾,工人们还爆发了暴动,场面一度失控,导致生产线彻底瘫痪,大量设备闲置,经济损失惨重。

就这样,富士康在印度的投资,如同掉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源源不断地投入大量资源,却几乎看不到任何显著的收益,成效微乎其微。

——【·大陆成功逆袭·】——

与此同时,国内的制造企业却在悄然崛起。

比亚迪,这家曾经被郭台铭看轻的企业,靠着自身坚持不懈的技术研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埋头苦干,研发出一系列领先的技术,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销量火爆,还畅销海外。

并且,凭借自身过硬的制造实力,比亚迪成功打入苹果供应链,顺利拿下苹果iPad的代工订单。

如今,比亚迪的市值一路飙升,已经远远超过富士康,达到了富士康市值的两倍之多。

立讯精密同样表现出色,凭借扎实的技术和高效的管理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它成功拿下苹果AirPods的订单,靠着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年营收顺利突破2000亿。

不仅如此,立讯精密还成功跻身苹果高端机型代工行列,获得了iPhone 15 Pro Max的代工资格,一举打破了富士康长期以来在苹果高端手机代工业务上的垄断地位。

此时的郭台铭,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当富士康在海外市场节节败退时,他不得不重新将目光投向大陆。

——【·现实狠狠打脸·】——

2024年7月,郭台铭连夜飞回河南,与河南省政府签下战略合作协议,宣布追加10亿投资新能源汽车代工。

为了迅速搭建团队,富士康更是开出了8000元月薪,试图在人才市场上“大杀四方”,抢人入局。

可他没想到,国内的就业市场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4年,比亚迪郑州基地投产首月,就轻轻松松招满5万工人,其中90%都来自原富士康员工。

这些员工在比亚迪,不仅能拿到不错的薪资,还有完善的福利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作得十分顺心。

而富士康,即便开出了8000元月薪的高价,前来应聘的人却寥寥无几,招聘现场冷冷清清,陷入了高薪也难招人的尴尬境地。

不仅如此,国内相关部门在稽查中还发现,富士康存在虚假计税、土地违规等重大问题。

虽说最后仅被处以2万元象征性罚款,但这背后的深意,外界都看得明明白白,这就是对富士康的“最后通牒”。

如果富士康还继续盲目跟随苹果转移产能,下次面临的,可能就是数十亿罚单。

毕竟,富士康80%的营收仍依赖中国大陆工厂,失去了大陆市场,富士康将遭受重创。

如今的大陆,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离开富士康就不行的大陆了。

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等企业强势崛起,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升级,中国制造业正逐步摆脱对代工巨头的依赖,朝着自主创新、高端制造的道路大步迈进。

——【·结语·】——

事实摆在眼前,不是中国需要富士康,而是富士康需要中国!

富士康如今的凄惨下场也正是郭台铭狂傲自大的后果,这样告诉我们,企业家忘恩负义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参考资料: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