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男人选择成为全职爸爸,女儿的生活就成了“童话”故事

成都儿童团 2024-04-24 11:40:55

为了让家长们更有信心坚定教育初心,看见教育的多样性,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路径。我们联合成都家长学校网络课程开发推广活动推出《父母圆桌汇》特别栏目,通过对话有代表性的家长,以他们的视角讲述家教故事,把真实、平凡却珍贵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家庭。

本期我们采访了摄影师赵戈砺,看看父亲和孩子是如何相处的,同时也从男性视角来分享和探讨亲子陪伴和家庭教育。

《我的女儿叫童话》是赵戈砺陪伴女儿五年,记录她生活点滴后完成的摄影集。作为一名摄影师,曾经也是全职爸爸,赵戈砺用爱和尊重陪伴女儿成长,同时也在艺术上寻求自我表达。

在成为摄影师之前,赵戈砺在做一份跑市场的工作,每天很忙,收入不错。妻子怀孕后,赵戈砺决定辞掉工作搞摄影。听上去有点离谱,即将为人父,不是更应该有一份稳定且高薪的工作吗?父母和身边朋友都不太能理解他的决定。

他是怎么想的呢?

赵戈砺初中就喜欢摄影,大学学的导演专业,毕业后没有机会做兴趣和专业相关的工作一直是他的遗憾。在即将成为父亲的人生当口,他想给自己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于是辞职拿起相机做自由摄影师。

好在妻子支持他的决定,“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包括现在做艺术摄影,她一直很支持我”,赵戈砺说。在他们家什么事都是他和老婆商量着来,童话妈妈从来不会抱怨他做这个事收入少,甚至在他辞职搞摄影的前期,还会在经济上给予补贴,“她就觉得,你应该放手去做你感兴趣的事”。

夫妻之间相互的理解和支持营造了和谐的家庭关系,也给女儿铺垫了轻松的家庭氛围。在女儿的教育上,他们从来不会说一定要去“卷”,孩子一定要当第一名。

赵戈砺正式当全职奶爸,一个人照顾孩子,是在女儿童话两岁的时候。

当时,妻子在外地工作,又因为特殊原因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家里的老人也还没有退休,没办法帮忙带孩子。作为家里唯一的自由职业者,赵戈砺自然而然就成为那个照顾孩子的人选。

其实也不是没有别的选择!“我也可以请人带”赵戈砺说,或许因为自己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带大的,爸爸妈妈在身边的日子并不多,有了孩子后,他想尽可能地给女儿高质量的陪伴,给予她更多关爱、理解和支持。

独自带女儿的第一周,赵戈砺只有一个感受——慌张。做饭掌握不好火候,手里忙着一件事孩子突然要上厕所,扎头发女儿一边喊痛一边吐槽“你梳头发好奇怪”,还要搞卫生、遛狗……

女儿出生的头两年,当所有家人都围在她身边时,赵戈砺好像一个局外人,对自己“父亲”这一身份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感知。直到给女儿做饭、换衣服、甚至换尿片这些具体的事情落到自己身上,在手忙脚乱中他才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父亲。

与孩子独处中,更让赵戈砺头痛的是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交流。孩子哭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哄;闲下来的时候,也不知道该跟孩子说些什么。就只好把一些游乐设备丢给孩子,比如让她看电视,玩早教机。

更大的挑战还来自外界。带孩子在小区里玩,经常有邻居问他:“童话爸爸你是不是没有工作?”他母亲受不了各种流言蜚语,有一次气冲冲地从老家跑到成都指责她:“你看别人怎么评价你,你看你像什么样”。

赵戈砺很委屈!自己明明还是在做摄影工作,只是时间和精力向孩子倾斜的多一点。自己明明为把女儿照顾得很好,把自己情绪照顾得好,还兼顾了工作。但这些哪里是和外人掰扯得清楚的。他把委屈讲给老婆听,老婆很理解他,也感谢他为家庭做出的牺牲,并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但没办法回避的是:因为带孩子赵戈砺的时间变得很零碎,每天都得很忙,却又好像什么都没做。他热爱摄影,想保持自己摄影师的身份,但现实情况是根本没有时间出去拍照,“因为要照顾童话,我好像被困在日常生活中了。”

为了让自己走出这种困境,赵戈砺开始慢慢调整心态,拍不了山川河流、人文风景就把镜头对准女儿,拍她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他把女儿的照片和她天马行空的一些童言童语分享到朋友圈,没想到收到了很多的赞扬和支持。

这让他越来越觉得,家庭是一个很好的拍摄题材。

开始,他跟大家一样,拍孩子,用大光圈,做一些虚化,或者把颜色调得很夸张。后来,看了很多摄影师关于家庭的记录,他更喜欢一些真实的呈现,记录一种家庭关系,而不是拍一张美图。

赵戈砺算了一下,基本一年能有一万张照片是拍女儿的。这些照片都是在自己家,或者带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捕捉孩子的真实瞬间。他镜头下的女儿童话,全是日常生活里的样子,自然、真实。每张照片,都没那么精致,却充满活力。

这种拍摄,在赵戈砺的理解里,不只是一个父亲在拍女儿,而是他和女儿一起完成一个艺术项目,这个项目是关于女儿童话的成长,《我的女儿叫童话》这本摄影集就是父女俩共同的作品。

摄影集里的童话躲在窗帘后面,对着镜子笑,趴在地板上,或者在周围一片黑暗的路上拖着一个恐龙模型......童话的一些绘画作品,以及父女之间的对话也被收录在摄影集中。

赵戈砺坚信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有很多诗性的、哲学性的表达,“小时候孩子能歌善舞,会写诗,但是长大后他们会隐藏,我想把童话的表达记录下来,希望现在的记录能够温暖将来的她,在失落的时候能从中获得勇气。”

这也是整部作品的落脚点,以勇气为主题,让摄影集成为独特的样本。

2022年《我的女儿叫童话》的展览在线下举办,赵戈砺带着童话一起参加,然而童话对展览并不满意,因为展览没有布置得很可爱梦幻。赵戈砺也承认展览的确是按成人视角布置的,但他答应女儿,下次布展会听她的建议。

除了充分的陪伴,赵戈砺还给予了童话足够的尊重,目前已经上小学的童话,偶尔会拒绝爸爸的拍摄,赵戈砺有时候也会“偷拍”,但当童话明确表示不想被拍的时候,他就会放下相机。

女儿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当下以照片形式呈现的、父女共创的艺术项目在将来或许会改变,接下来具体怎么做他还要和女儿商量。

童话两岁到六岁的时期,赵戈砺花了更多时间在照顾孩子上,但是“现在已经到节点”,赵戈砺说她不会再把拍童话作为自己事业中的唯一,他自己将花更多时间走出去,拍外面的世界。

在他看来,全职家长要不要把所有精力放在孩子上和性别没有关系,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当孩子长大后都可以适当的放手,去做自己的事业,这样也能让孩子看见不一样的自己。

不过一方的放手,需要另一方托举。这一点在赵戈砺家中进行得非常自然,周末妻子在家时,赵戈砺就会引导孩子多和妈妈接触,而童话也很有“识破”的能力,妈妈在家的话也会很主动地和妈妈亲近,妻子的协助和女儿的懂事,也给了赵戈砺更多时间进行创作。

前几年“丧偶式育儿”引起热议,在这个话题下,大家讨论得更多的是妈妈在育儿过程中的付出远远多于爸爸。也有人认为,孩子越长越大,妈妈的角色可以往后退,爸爸应该往前站。

在赵戈砺看来,父亲的陪伴够多,孩子将收获更多面对未来世界的勇气,这种勇气是敢于表达、敢于犯错、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赵戈砺隔三岔五地会和女儿进行夜谈,他问过童话“你有讨厌的人吗”,童话非常自然地表示“有啊”并且和爸爸一一细数自己讨厌的人,这些谈话都被赵戈砺记录下来。

他说,“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童年的勇气”,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未来的童话想起,自己曾经也是善于表达、充满勇气的人。

童话也很敢于维护自己、保护自己,在学校被欺负后,她会去学拳击,赵戈砺也会带着他去运动。

日常的谈话、五年的陪伴和记录也让女儿和赵戈砺的心离得更近了,就算不在孩子身边,女儿也非常乐意和赵戈砺分享自己的事,“如果她在学校遇到困难,他会打电话问我解决办法,虽然我的建议她不一定采纳。”赵戈砺说。这样的交流最重要的是,让童话感觉自己受到父亲的支持,父女之间成为彼此心灵的依靠。

童话曾经给赵戈砺说,自己的同学得了B-不敢告诉爸爸妈妈,他们还非常惊讶童话怎么敢回家说自己得了B-。

在学习成绩这方面,赵戈砺一直不焦虑,纸面上的等级他不在乎,他更关心的是错误的原因,“可能凑十法不会,那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带孩子找到原因,探究学习方法,学习才会变得更高效。

而且自己的成长经历也在提醒赵戈砺,每个人都会犯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女儿敢于犯错、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很好。如果太在意面子上的等级,给孩子留的容错空间就变小了,赵戈砺不想孩子为了让父母满意而去作弊得A。

不过赵戈砺的妻子还是很紧张女儿的学习,童话读一年级上期的时候,在学习方面她也曾和赵戈砺有争论,后来夫妻达成共识:周一到周五由爸爸负责,到了周末由妈妈负责,谁负责孩子就听谁的话。

周末妈妈会上强度,比如加深数学的练习,那童话就要听妈妈安排。“孩子处于低龄段,现在主要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融入学校生活”,赵戈砺会和妻子分享自己的观念,目的也是想让妻子松弛一点。多次敞开心扉的交谈,也让妻子理解了他的想法。

“站在宇宙的维度,我们自己都很渺小,更别说孩子,最终把他塑造成什么样的角色并不是父母的力量能决定的。”赵戈砺对女儿的期待是她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他可以辅助童话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坐标,但是他不能帮她决定,否则她会不幸福。就像赵戈砺做摄影集的初衷也不是为了影响女儿成为怎样的人,只是“希望她的童年幸福到,足够温暖她将来的一生。”

文丨团实习生小萍 排版丨阿乔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END]

0 阅读:4

成都儿童团

简介:成都商报出品,集结教育、旅游资源,打造亲子游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