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称西潘戈,唐朝前称其倭国,后又有文人称“东瀛”或“扶桑”。日本其名以为“日出之国”,因其地处中国东部,更早见到太阳的升起。
富士山下樱花美景
3世纪中叶,日本境内出现大和国。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12世纪后期,天皇皇权旁落,进入幕府统治时代。19世纪50年代中期,与晚清相似,日本被美国借黑船事件强迫打开国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古代日本天皇
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掌权,进行明治维新,建立日本帝国,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行列,对外走上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曾多次侵略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战败后,日本颁布新宪法,由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
中日甲午海战
作为和我国依山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历史上却不是“远亲不如近邻”的模范友邻。中日之间长达上千年的来往,双方有过友好交流,但也时常爆发战争。恩怨情仇不断,中日之间可能都认为自己是最了解对方的存在。
那么,日本的民族性格是什么样的?我们真的了解日本人吗?
一.菊与刀,对立和统一,安静同好斗共存,性格矛盾日本最显著的民族性格恰恰如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的标题:菊花象征着柔美,而日本刀则是“武士道”精神勇武刚强的代表。
《菊与刀》
菊与刀体现了日本民族性格以及文化中的矛盾性与双重性,如书中所说“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据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在民族性格上表现为柔美与刚强的完美契合,在文化上则表现为开放性与保守性的对立统一。虽然日本文化长期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但这一点却和我国一直提倡的中庸之道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某种程度上来看,走的甚至是两个相反的极端。
日本茶道
一方面来说,日本人可以静下来享受平和恬淡的生活,善于培养高雅的情趣,追求不受外界干扰的精神生活状态。例如,日本传统的茶道、花道艺术以及对礼仪的强调等都体现了日本人性格中柔和、内敛、细腻的一面。
日本武士
另一方面,日本人又对荣誉有着狂热的追求,从小注重培养忠诚无畏的精神品质和尚武精神。武士道精神就是其最好的代表,因此日本人的性格中也有好斗、勇武的一面。
明治天皇
到了近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这一过程中西方欧美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西方文化便与作为日本传统思想中的以儒家思想精髓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产生了剧烈的冲突,保守和开放共存加剧了日本人性格中的矛盾冲突性。
二.社会阶级性明显,集团意识强烈,极具自尊心,看似呆板,全社会式压抑集体主义为先可能是整个东亚共有的性格。由于饱受自然灾害侵袭和生存环境的恶劣,日本人从对自然的敬畏上认识到,人作为个体所具有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因而长期在残酷环境中生存繁衍的日本人心中自然而然诞生了一种对集体、国家的强烈归属感。
长期以来他们都过着集体生活,奉行集体利益至上的集体主义。而集体主义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力量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集体主义至上让日本足球冲出亚洲
集团意识的思想渊源则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由于很早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忠孝礼义等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对日本文化中思想道德建设和伦理体系的构筑起到了奠基作用。
日本社会阶级严森
而这些强调等级秩序和集体主义的观念则进一步催生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坚决反对个体凌驾于集体之上,无条件服从集体与权威,严格遵循等级秩序等,由此造成全社会都十分压抑。
集团意识强调集体高于个人,因此长期在集体中生活的日本人便逐渐形成了一种趋同意识,担心个人影响力过大会导致他人对自身的关注以及产生不同的看法。
宁愿千篇一律,也不愿标新立异、特立独行
也就是宁愿千篇一律,和身边人保持一致也不愿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由此造成了日本人很呆板的错觉。
而日本人趋同意识的产生进一步地便催生了耻感文化。因为过分担心他人对自身的看法和个人对名誉的高度重视,甚至将他人的看法当作自己行为的依据和标准。
耻感文化培养了日本人极端的自尊心,因此当自己在公开场合受到了他人的嘲笑、批评等其他看法的时候,会觉得蒙受了极大的耻辱。
对于日本人来说,“洗刷污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嘲笑作为原动力,不断完善自我;另一种是轻视自己或者欺负他人。自杀是轻视自己的最高表现,而欺负他人包括了报复嘲笑他的人和欺负第三者,以宣泄自己的仇恨。
自杀是耻感文化在武士道精神中的典型表现。当武士蒙受耻辱之时,为了给自己正名,往往采用剖腹自杀的极端方式来洗刷污名。
日本人认为自杀体现了武士毫不犹豫、毫无留恋地迎接死亡的大无畏的勇气,能够使蒙受耻辱之人的灵魂得到净化与超脱。
耻感文化作为个体道德约束力的来源,有助于自身的反省和不断完善。但同时,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使得个性化的倾向被压制,往往不喜欢发表与他人不一致的意见,说话方式往往委婉含蓄,不直接不张扬。
三.现实主义最虔诚的信徒,反复无常,防患于未然意识超前日本浪人
一个民族的性格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语言、地理环境、文化、文明程度以及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等。
日本名画《冨岳三十六景》
从地理环境上来说,日本四面环海,多山地,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且多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多样性和频繁性,再加上日本气候的相对稳定性,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日本人性格的反复无常性和敏感特质以及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日本近代以来“不应把清国、朝鲜视为友邦,而当同西欧视其为鱼肉”的对外扩张策略,以及唐朝时向中国学习,二战后对美国唯马首是瞻等都体现了日本的极致现实主义,一句话:好汉不吃眼前亏,只要能为我所用,不管好不好,就都是有用的。
海军司令东乡平八郎
而明治维新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海军司令东乡平八郎、二战时的山本五十六、南云忠一等都是日本人反复无常性格的最佳代表人物。对北洋水师的不宣而战,偷袭珍珠港前长达数日的无线电静默,日本在长期隐忍不发后的致命一击操作上显得那么轻车熟路,其反复无常性和性格的坚韧程度可见一斑。
总的说来,日本民族是一个国民性格复杂矛盾、具有双重性特质的民族,文化上的多元性、包容性与保守性并存,使其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始终绽放着其独有的光辉。没准,我们这个相伴了几千年的邻居可能就是全世界最矛盾、最复杂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