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致中(1538——1584),字位夫,号芹泉,延津县塔铺街道大油坊村人,和延津历史名人李戴是学友、儿女亲家。
他幼时就读于延津莲塘书院(今温州商业街北头处),少小聪慧,好学博文,胸怀大志,曾在河南省乡试中名列第十九名,全国会试名列第二百八十四名,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任中书舍人(文职官员,七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正处级秘书)。入仕后历任陕西布政使司参议、陕西按察司佥事、山西道监察御史、陇台佥宪(正四品,驻魏兴,即金州,即今陕西安康市)等职。他是一位爱民、为民、敢担当、办实事、洁身自好的官员。他在监管的陕西陇县、安康等地,治洪水、建新城、倡礼教、办学堂、减徭税、除恶势、惩奸商。“明万历十年,公监兹土。下车即兴礼劝学,平徭薄赋,锄强禁奸,与百姓更始”。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好事,深受安康市史学界好评。
金州位于陕、川、鄂、渝交界处,且通往川、渝的道路都很险要,这个地方有很多老虎,经常出没道路伤人。刘致中上任后,就发布命令捕捉老虎,要求捕虎者与捉拿强盗者一样奖赏,这一带的老虎很快就消失了,过往行人及老百姓得以安宁。明万历十一年(1583)仲夏,金州发生大水灾,汉江江水暴涨,“雹如鸡卵,猛雨数日,汉水涨溢,高城丈余,全城淹没,公署民舍一空,溺死者五千余人,全家淹死无殓者甚多。”刘致中身先士卒和百姓一道抗洪,守卫城池,家眷亲属被洪水冲走了五个人,他无暇顾及。昼夜坚守工地,病而不息,节俭不医,令百姓深为感动。
刘致中组织修建的金州(今陕西安康市)新城北门依然留存(现为安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事后,面对这次洪水给当地百姓造成的巨大灾难,刘致中痛心疾首,夜不能寐,决心改建金州城,兴建水利设施,为当地百姓解除水患。他上疏得到批准后,于是在远离河道的赵台山下建筑了金州新城,把汉江流经境内的长春、万春两条大堤加固增高,确保金州新城安澜。而刘致中却因为劳累过度,节俭生活,积劳成疾。在归乡的时候,身上只有几包采来的草药,穷的竟然连充足的干粮都不能备齐。百姓看到后,无不感叹地说:“刘公一心为百姓,吃苦受累,真是好官啊!”刘致中在返乡途中路经南阳,他以先哲为楷模,敬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专门到卧龙岗诸葛亮的祠堂进行了拜谒,不料第二天就病逝了,时年46岁,逝后归葬于大油坊村南地刘氏祖茔。
气势恢宏的汉江大堤,至今仍在守护着安康的城市安澜
刘致中逝后,延津人把他敬奉为“乡贤”,延津名宦都御史周詠赋诗八首予以悼念,《挽少参芹泉刘公》悼曰:“关中父老泪潸然,知是南阳凶问传。千载金州功再造,英雄何必在长年。”延津教谕越应扬在《奠乡贤参藩芹泉刘公文》颂曰:“公其忠臣也、义士也、仁人也、孝子也。”朝廷听说了他的事迹之后也深受感动,特意诰赠曰:“澄清抗节,尽瘁捐生。俎豆於昭,箕裘再振”。还下令在金州东门外建立祠堂,并命令立碑撰文《刘公祠碑记》纪念刘致中的功绩,《陕西通志》也记载了他的事迹。刘致中归葬三周年之际,当朝吏部尚书李戴专门给他撰写了《墓志铭》。
而今的汉江大堤已成为安康人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其长子刘永脉(李戴女婿)深受刘致中家风传承,继承了刘致中勤勉敬业的做派。刘永脉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恩贡,二十九年(1601)出任成安县令(今属河北省邯郸市)。在成安县县令任上,刘永脉夙兴夜寐,勤政理事,注重治理漳河水患,兴建文庙,编修《成安县志》,政绩卓茂,深受好评。据《成安县志》记载:“刘永脉,廪延人,以选贡仕成安。前吏多长厚,不任事,法纪废弛,公署倾圮。公慨然以兴衰起替为事,大新学宫,备书籍,饬祭器,建仰功祠、阴阳医学、僧道会司、县治行馆、城池堤防。旧役有催租,十排收粮,多入私囊,民重纳,无所控,公知立革之。复修县志,饬武备,立保甲,讲乡约,时与学博诸生讲艺论道”。
刘永脉重修的河北省成安县凤凰台(市级文保单位)
六年后,即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刘永脉擢湖广承天府同知,升晋藩左史,官至四品,获得提拔重用,续写着刘家的辉煌。
刘永脉修建的成安县匡教寺(图为新建,院内有有刘永脉重修匡教寺碑刻)
作者风采:杨晓玺,1969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199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在河南省延津县某单位工作。年已知天命,岁月无留痕。喜欢以文字记录生活的纷繁,出版、发表新闻文艺作品30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