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藏万藏不如藏书

连环画旧书 2024-02-21 02:22:19

盛世收藏热。报刊上讲收藏金石书画邮币器物的文章很多,却很少见讲藏书的。我以为千藏万藏,不如藏书。玩物虽未必丧志,毕竟费时费力费钱;藏书定能长智,尽管也费时费力费钱。

要说一个人有多少藏书就有多大学问,虽不尽然,但大致不差。这叫 “插架与腹笥俱富”此话源于清人姚际恒。其先世既多藏书,他又多方购置,书多了,日与书居,读得多,学问也深厚了,人称“插架与腹笥俱富”。这就是藏书的第一个好处,即使人增知扩识,明辨是非,进而提高素质。历史上不少人因受家传藏书影响而成为学问家。清代孙星衍的父亲好聚书,有藏书数柜。孙星衍从小“窃视柜中书,心好之”,日读《十三经注疏》及诸史,朱墨点勘,凡数过。后来他尽力搜购奇书秘籍,凡释道两藏及训诂、医学、阴阳、术数诸书无不收藏,终成大学问家。明人张晟认为儒者经济学问在诗书,于是多购书以藏之。他儿子张翊,继父志,力学修业,苦读成材。

家有藏书对妻儿亲友也会有好处,他们可能不解其中味,但文气熏陶,久而久之,或可去掉几分浮躁,成材成器也是可能的,这叫泽及后人。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清人彭桐桥藏书三万卷,不独务博览、工辞翰,其于兄弟互相友爱,教子必以义方,天乐之乐融融,人云“诗书之遗泽有以致之”。北宋人林霆聚书数千卷,皆自校雠,常对子孙说:“吾为汝曹获良产矣。”

清人徐乾学领着儿子登上藏书楼,说:尝叹为人父祖者,每欲传其田土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欲传其金玉珠玩鼎彝之物,又未必能世宝;欲传其园池台榭歌舞舆马之具,又未必能世享娱乐。我拿什么传给你们呢?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藏书楼为“传是楼”。黄澄量藏书五桂楼,他的用意是“重籯金之教”,即“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积财与子孙,不如楹书与子孙”。有的人藏书并不一定要传给子孙,而更愿公诸同好,“天下好书,当天下人共之”。思想境界更进一筹。北宋李常(字公择)藏书九千余卷于江西庐山白石庵僧舍。他中举离开江西后把书留在僧舍,任人阅读。山中人感激他,称僧舍为李氏山房。苏轼作《李氏山房藏书记》,称赞李常不藏书于家,而藏于僧舍,是“仁者之心也”。好书是知识的载体,是财富,装帧、纸、墨、印制上乘的也是可供欣赏的艺术品,所以读书是享受,欣赏书也是一种享受。正如一位藏书家所云:“岂待开卷看,抚弄亦欣然”,“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因此藏书的人是幸福的,这就叫 藏书有福。

这话自有出处。清人张金吾藏书八万卷,撰书二百余卷,刻书一千数百卷,阮元评论说:“此于古人谓之有功,于己谓之有福。世之有金者,无所不为,独不肯用之于书,是谓无福。若在己无学术,则虽有之、肯之,亦无能用之,若是者亦谓之无福。”就是说,藏书,又能写书刻书,是有福;有钱不买书,是无福;有书而无学问,不能用,也是无福。

清末叶德辉从出版书的多少论福,他说:“士生宋元以后,读书之福,远过古人。生国朝乾嘉后者,尤为厚福。”唐五代北宋年间,雕版印刷发明不久,经史正书刻本很少,非有大力者不可言藏。宋元明以后,特别是清中叶以来,书的印行多了,只要有钱,一日即可获数大部,这是多大的福!时光流转到了今天,出版业发展到几乎古今中外图书都在陆续出版,人们买书藏书的福气比古人大得多了。(余章瑞)

0 阅读:6

连环画旧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