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论剑: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头名作品大盘点

连环画旧书 2024-02-20 03:30:20

近日,“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时隔15年之后,这一中国文学界的最高奖项,再次回到茅盾的故乡颁奖。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根据茅盾先生遗愿设立,旨在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茅盾文学奖以书写中国、描绘时代为己任。四十余年来,见证了中国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从1982年12月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到2023年11月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共评出获奖作品53部。

我们来盘点一下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排名首位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更替,那部作品仍然经久不衰,热度不减?那部作品经受住时间考验,那部作品又是读者心目中永恒的经典?

第一届获奖作品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小说以1975年冬工作组来到四川农村开展整顿工作为背景,描写了老农许茂和他的几个女儿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十年动乱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及农民的抗争和追求。

第二届获奖作品

李准,《黄河东流去》

小说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1938年到1948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

第三届获奖作品

路遥,《平凡的世界》

小说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第四届获奖作品

王火,《战争和人》(一、二、三)

小说以三部独立却又互相联系的的小说构成三部曲的形式,可以独立成文,也可首尾相衔,分别讲述了抗日战争前中后三个时期以国民党内部为视点的中国政局时局的变化。

第五届获奖作品

张平,《抉择》

小说以现实生活中大中型企业的艰难为背景,描述了一群领导干部腐败和广大群众反腐败的激烈斗争。 展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塑造了李高成这样一位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忠贞不渝、大义凛然,为国家利益抛却个人情义的反腐败英雄形象。

第六届获奖作品

熊召政,《张居正》

小说以明朝首辅张居正的从政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他从一个小小的侍郎,逐步升至内阁首辅,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历程。小说围绕着张居正与首辅高拱这两位权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展示了它庭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写出了斗争的复杂与残酷,再现了与“万历新政”相联系的一段广阔繁复的历史场景,展示出张居正这一复杂的封建社会改革家的形象,及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第七届获奖作品

贾平凹,《秦腔》

小说以贾平凹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全景式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下,农村逐渐衰亡的状态。

第八届获奖作品

张炜,《你在高原》

小说以宁、曲两家故事作为主线,讲述了“高原”人们的生存方式,并在其中穿插了家族历史与祖辈和父辈的悲剧人生,作者书写历史,研究现实,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知识分子立传。

第九届获奖作品

格非,《江南三部曲》

小说三个部分,各自独立,又相互连接, 《人面桃花》写民国初年的知识人对精神世界和社会理想的探索;《山河入梦》写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和社会实践,《春尽江南》则写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小说通过描写诗人谭端午和律师庞家玉(原名李秀蓉)这对渐入中年的夫妻及其周边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际遇和精神求索,广泛透视了个体在剧变时代面临的各种问题。

第十届获奖作品

梁晓声,《人世间》

小说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围绕春节欢宴、家庭聚会、重大事件布局全篇,展示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

第十一届获奖作品

杨志军,《雪山大地》

小说描写了青海藏族牧区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发生的改天换地,当地藏汉民众生产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及价值观的沧桑巨变,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建设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体现了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与价值追求。

说起知名度和畅销度《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尘埃落定》《蛙》《推拿》《额尔古纳河右岸》《李自成》等作品应该是名列前茅,如路遥《平凡的世界》豆瓣评分排名第一,长期稳居各大校园图书馆借阅排行榜,30年来,各种版本发行量达1700万套。但也有一些作品,却是相对冷门,默默无闻,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如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刘玉民《骚动之秋》,王火《战争和人》等。

虽然贵为“中国文学第一奖”,茅盾文学奖也是在争议中前行,例如关于该奖项的评选标准、评委人选、评奖过程等都曾受质疑,每届获奖作品有众望所归的也有不比人看好的,有叫好的,也有唱衰的。不过也正常,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茅盾文学奖评选也不可能让所有读者满意,同时,检验作品是否经典,获奖与否也不是唯一标准。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茅盾文学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已经大不如前,这也许和文学的日益衰落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诉求的多元化,读书的人也日益减少,文学自然受其影响,逐渐呈现出边缘化的态势。

当然,尽管茅盾文学奖如今的影响力下降,关注度降低,但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性,文坛论剑,通过定期对于文学创作实绩进行检阅,及时发现和推出好的作品,对于读者和作者,对于繁荣文学创作都是好事,经典的作品必然能长久流传,并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一部作品也许经过50或者100年之后,仍然作为经典被阅读被读者重视,仍然影响着读者的心灵,那么应该就是一部好的作品。

0 阅读:3

连环画旧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