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6日晚,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对“四人帮”及其骨干成员进行隔离审查。秋日的风已经有了些许凉意,但“文革”这股吹了十年的风总算是过去了。
然而,“文革”结束了,中国该向何处去?中央面临着破旧立新的重大课题。
“文革”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很多人思想上的桎梏却没有彻底清除。在中央,依然有一些领导干部大力支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希望维持伟人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就是其中一位。
陈永贵的经历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1914年,陈永贵出生于山西一个饱受压迫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饱尝了旧社会农民的苦难,地主的压迫、灾荒、税收,甚至,为了吃饱饭,他的父亲不得不卖掉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带着陈永贵逃荒。
父亲带着陈永贵到了大寨村,在这里他们的境况也没有变好,而他的父亲,也因绝望而自杀,陈永贵成为了一个靠给别人放牛为生的孤儿。
不过,陈永贵有着中国农民骨子里的坚韧和勤劳,他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在乱世中谋生存;他也有着超乎常人的善良和淳朴,赢得了大寨村的信任和拥护。解放后,陈永贵也终于迎来了翻身做主人的好日子。
然而,虽然土地到了农民的手里,但大寨村的土地并不肥沃。
陈永贵冥思苦想,向村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大量开垦荒地,修建梯田,挖水渠灌溉。
这个想法费时费力,一开始并没有多少村民响应。但陈永贵不放弃,他坚信自己的想法能够帮助大家,于是挨家挨户地劝说,村民们也都被他的坚持所打动。
就这样,一个全国典范诞生了。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村粮食产量震惊了全国。随后,农业“学大寨”在全国推行。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陈永贵被中央看到,1975年,陈永贵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陈永贵从一个农民做到国务院副总理,固然与他的勤劳息息相关,但是,这也是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自有其弊端。
陈永贵虽然精通农业技术,但文化水平不高,对国家政治经济缺少全面的把握,这也造成了他在“文革”后依然坚持传统的思路。“文革”后,在处理薄一波平反问题时,陈永贵就表现出了他的固执。
薄一波在“六十一人”案中被打倒,“文革”后,理应平反,恢复职务。
但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表示反对,他认为薄一波平反就是对“两个凡是”的践踏,他全力维护伟人的权威,因此在“文革”后依然看不惯一些老干部的做派。
但是,时代的车轮向前滚动,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思想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陈永贵的想法自然就缺失了根基。
1979年,薄一波恢复领导职务。
在一次会议中,陈永贵见到了恢复职位后的薄一波,他先是欢迎薄一波的到来,又扭转话锋,“告诫”薄一波:希望你记住,若没有华主席粉碎阴谋集团,你是很难被解放出来的。陈永贵依然在维护华同志的权威地位。
薄一波不卑不亢地回答道:你应该说,是在党内多数同志的正确要求下,我们这些老同志,才回到这里的。
薄一波复出后,紧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分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时代的浪潮之下,陈永贵也感到自己在岗位上的力不从心。新的时代有新的要求,他选择了主动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到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重新进入自己熟悉的农业领域。
他依旧是那个朴素的农民。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大寨村成为这九百六十万土地上一颗耀眼的星星,他被时代裹挟着走上中央领导岗位,成为一个特殊时代里的一个特殊的存在。
参考文献 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