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没有记载韩信是如何打败项羽的?

适合有坑说 2025-01-26 04:36:32

司马迁不仅写了,而且写了两个版本。

《项羽本纪》中,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故事。

项羽逼着虞姬自杀之后,带着八百亲信二半夜开始狼狈逃窜。然后作为江南人的项羽,在江东打了好几年仗项羽,百战百胜的军神项羽,居然迷路了。然后折腾了大半宿,八百人剩了一百来号人。然后追击项羽的灌婴,带了五千人,居然没有打过这一百来人,让项羽跑到乌江边,不肯过江东,自杀了。

然后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推翻了在《项羽本纪》中的说法。“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这里和《项羽本纪》中最大的区别是,灌婴追杀的不是八百人,而是十几万,给他杀了八万。杀八万人,就是灌婴的五千人都累死,估计也干不成,所以《项羽本纪》中的带五千人追击就出了问题,项羽也不是带着八百人跑的。

而且灌婴既然杀了八万人,那么他要么追的不是项羽,因为项羽只带了八百人跑的;要么就是项羽没有带八百人私下跑掉,而是和大军一道战斗,直至溃败。

这其中的矛盾,说明这两种说法中,有一种肯定是谎言!

那么是哪种呢?《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带着八百人逃亡的说法,假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如果按《项羽本纪》里的说法,项羽带着八百人逃亡,结果叫灌婴带着五千人给消灭了,基本上不可能。第一项羽的楚军实力天下第一,一直处在以少胜多的状态中。第二所谓归师勿遏,也就是回家的军队你别追,你一追他肯定和你拼老命。还有第三,就是项羽选择的这八百人,是十万人里挑出来的,肯定是精锐部队中的精锐,相当于特种兵。你拿五千人去追战神项羽带领的八百特种兵,不是找死吗?

更何况项羽在仅仅剩下28个骑兵的情况下,还杀了刘邦数百人,自己只损失了两个人。以数百人的最小基数二百人计算,可以推算项羽带800个人可以干掉5714人,也就是说灌婴的五千人根本不是项羽800人的对手。

更何况项羽敢以七八万人挑战四十多万秦军,敢以三万轻骑突击刘邦的五十六万汉军,可以想见仅仅以五千人就想干掉项羽的八百人是不可能的。

司马迁写到这块的时候,也突然觉得不对劲了,于是开始大幅度削减项羽逃跑时的兵力。他用的办法是让项羽带的八百人在路上开始逃跑。按司马迁的说法,项羽半夜开始跑路,灌婴带五千骑兵早上才开始追。因为楚军吃了败仗,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所以项羽的八百人越跑越少,等他渡淮河的时候,只剩下一百来个人还跟着他。等项羽到了一个叫阴陵(今安徽定远)的地方,迷路了。等把路折腾明白了,项羽的八百人只剩下二十八个人。而这个时候,灌婴的五千人才追上了项羽。但就这二十八个人,灌婴也没有搞定,让项羽破围而出。后来项羽要脸啊,打了败仗,不好意思见江东父老,最后在乌江边抹脖子自杀。

司马迁大笔一挥,把项羽的八百骑兵给写成了二十八个,虽然解决了灌婴五千人打不过项羽八百人的问题,但却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既然项羽是从近十万人中精心挑选的八百骑兵,那么这些人应该是项羽绝对的心腹,是靠得住的,咋会一战没打,自个儿就都逃跑了呢?

当然《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说法还有更加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项羽居然会在自己的地盘迷路了!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因为项羽从彭城到楚汉对峙的前线已经来来回回跑过好几趟了,怎么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呢?更何况就算本是南方人的项羽不认识道,那么项羽逃跑前连逼着自己美人自杀的事都安排的妥妥儿的了,作为一代军神,他咋会连向导的事情也不安排呢?

而且那个故意给项羽指错道的田父更是让人生疑。项羽迷路的阴陵这一片儿属于楚国故地,从感情上来说这儿的人应该倾向项羽,而不是刘邦,他有什么理由为项羽指点一条错误的道路呢?除非这老头是刘邦的亲戚,或者项家人曾经抱着他家的孩子跳了井。

更何况离阴陵不远的乌江亭长不仅对项羽忠心耿耿,而且还希望项羽能东山再起。都是项羽的楚国老乡,这人和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正是因为这些疑点,所以司马迁关于项羽的败亡两种矛盾的说法中,“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是相对准确的。也就是说,什么项羽带着八百人偷摸儿地溜之大吉;什么南方人项羽居然会在在打老仗了的地方迷路;什么老头把项羽给引进了沼泽地;什么项羽在乌江边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理由不肯去江东等等的描写,都应该是司马迁把历史当成了小说,咋吸引人就咋写了,你爱咋咋地!

0 阅读:40

评论列表

老大虎

老大虎

1
2025-01-29 12:02

最后一战项羽10万对韩信40万,韩信20万中军顶住项10万冲锋,韩出两翼各10万,项羽变阵保护两翼,韩信猛攻项羽变阵兵,项羽阵乱致大败,文中才是后话

适合有坑说

适合有坑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