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度空军宣布重启俄制苏-57隐形战机采购计划时,喜马拉雅山脉上空骤然弥漫起战略博弈的硝烟。这场被印媒称为"雪域争锋"的军备竞赛背后,既是新德里对中巴五代机包围网的应激反应,更是大国地缘交易的微妙缩影,俄罗斯的军火算盘、印度的战略焦虑与中国的防御布局,正在南亚次大陆编织出一张复杂的权力网。
印度空军近年持续陷入隐形能力缺失的战术困境。东线方向,中国歼-20战机常态化巡航青藏高原,其配备的霹雳-15导弹射程覆盖印度北部空域;西线巴基斯坦即将列装的歼-35(FC-31外贸型),将形成东西夹击之势。这种战略挤压迫使印度重启尘封的苏-57采购计划,试图通过"整机引进+本土组装"模式快速构建五代机防线。
俄印军售谈判细节显示,新德里或将斥资45亿美元采购36架苏-57,其中前12架由俄方交付,剩余24架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组装。这种模式既延续了苏-30MKI的合作传统,也暴露出印度军工的路径依赖——自1980年代以来,印度70%的先进战机依赖俄系技术转让,但本土化率始终徘徊在50%以下。
尽管俄方宣称苏-57具备与F-22匹敌的隐身性能,但西方雷达散射截面(RCS)测试数据显示,该机型正面隐身能力仅相当于改进型F/A-18,且发动机尾喷口处理存在明显缺陷。相较于歼-20采用的超材料隐身涂层、机腹保形弹舱等设计,苏-57仍保留苏霍伊系战机的气动特征,其机翼-机身接缝处的雷达反射值高达0.5平方米,是歼-20的十倍以上。
航电系统的代差更为显著。歼-20装备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比苏-57的N036雷达提升40%,配合分布式光电孔径系统,可在500公里外构建战场态势网。而印度组装的苏-57将沿用俄制电子战系统,其抗干扰能力尚未经历复杂电磁环境检验。正如美国《防务新闻》评价:"苏-57更适合对抗四代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五代机对决。"
俄罗斯此次对印军售,本质是地缘平衡术的延续。尽管中俄存在战略协作,但俄制武器占印度军备库存的65%,这种深度绑定让莫斯科不愿放弃年逾70亿美元的印太军火市场。更关键的是,向印度输出五代机技术,可对冲中国在高端武器领域的出口扩张——目前FC-31已获得中东多国青睐,而苏-57尚未打开国际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交易包含AL-41F矢量发动机技术转让,这或将提升印度"光辉"MK2战机的研发进度。但历史教训表明,俄方核心技术的转移往往伴随严苛限制:此前T-90坦克的2A46M5火炮技术,印度历经十五年仍未完全消化。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组装能力,成为制约苏-57战力的最大变量。该企业组装的苏-30MKI战机,事故率高达2.7%(全球苏-30系列平均0.8%),且交付延误已成常态。五代机的精密制造要求更高,仅复合材料机体的热压罐成型技术,就需投入3亿美元升级生产线。更严峻的是,俄罗斯自身苏-57年产量不足6架,关键部件供应或将制约印度组装进度。
即便印度顺利列装苏-57,其作战效能仍受体系短板制约。中国西部战区已建成涵盖空警-500预警机、歼-16D电战机的空天一体网,配合量子通信加持的指挥系统,可在500公里外锁定目标。反观印度,其"天空之眼"预警机数量不足中巴总和的三分之一,且数据链兼容性问题尚未解决。
这场装备竞赛的本质,实为综合国力的马拉松。中国军工复合体每年投入150亿美元推进航空技术迭代,而印度国防研发预算的60%需用于外购技术授权。当新德里为获得五代机沾沾自喜时,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六代机验证机已进入风洞测试阶段。
西部战区的真正压力,或许不在于几架苏-57的部署,而在于如何应对南亚地缘格局的持续嬗变。正如中国军事科学院专家所言:"体系化作战时代,单一装备的代差效应正在衰减。保持战略定力,加速技术突防,才是捍卫领空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