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医生,怎么会这样?他才54岁啊,不是说糖尿病还能控制吗?为什么会突然去世?”邰大伯的妻子跪在诊室门口,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声音哽咽又绝望。
坐在椅子上的李医生叹了口气,摘下了眼镜,用手揉了揉鼻梁,目光复杂地看着面前的家属。

他声音低沉但又不失耐心:“嫂子,我知道这事对您打击大,可邰大伯的情况,早就不是单纯的糖尿病了,他这是因为长期血糖控制不好,导致了并发症的急性发作。”
邰大伯是一位面点师傅,手艺了得,蒸的包子、做的糕点远近闻名。他的糖尿病早在十年前就确诊了,但因为生活习惯实在没办法“放下筷子”,对甜食更是难以割舍。这几年医生多次提醒他控制血糖,但他总觉得,“不过是吃点甜的,哪有那么严重?”

妻子抹了把眼泪,站起来对李医生说:“医生,他平时是吃点甜食,可也没少吃药啊,为什么还会这样?”
李医生摇了摇头,语气严肃:“嫂子,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它本身,而是它引发的并发症。特别是像邰大伯这样,饮食完全没控制住,甜食一天能吃五六次,药物根本压不住他的血糖。”

长期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就像往机器里倒沙子,时间一长,心脏、血管、肾脏,甚至神经都可能‘罢工’。
妻子不由一怔:“仅因喜爱甜食,竟能严峻至此?”
李医生点点头:“是的,甜食是快速升高血糖的‘元凶’。比如一个小蛋糕,它的含糖量可能就接近20克,吃了之后,血糖会迅速飙升。”

像邰大伯这样一天吃五六次甜食,血糖几乎没有‘平静’的时候,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身体受得了吗?他这次心梗发作,就是因为高血糖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血栓形成,最终堵住了心脏的‘供血大管’。
妻子捂住嘴,震惊地问:“那平时怎么没看出来,他不是还挺有劲的吗?”
李医生耐心阐释:“嫂子,糖尿病的“诡谲”之所在。在其早期,症状往往不甚明显。然而,当血糖偏高数年乃至十几年,身体的每一个系统或都将逐渐遭受侵蚀。”

心脏、脑血管、肾脏,还有脚部的血管,都是糖尿病的‘重点破坏对象’。邰大伯这些年有没有经常觉得手脚发麻、伤口不容易愈合?
妻子点点头:“是有过,他老说脚底有点刺痛,我还以为是他站久了累的。”
李医生轻叹了一声,言道:“此实乃糖尿病神经病变之早期表征罢了。糖尿病患者因血糖偏高,会损害神经纤维的防护层,致使神经功能障碍。若病情严重,还可能引发溃疡、感染乃至坏疽之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糖尿病一定要管住嘴,不仅是少吃甜食,还得注意所有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妻子眼里泛着泪光:“医生,那他这样,不吃药能好吗?”

李医生微微摇头,说道:“嫂子,药物虽能协助控制血糖,然而却无法替代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饮食,这才是糖尿病管理的‘主战场’。邰大伯如果早些听劝,少吃甜食,控制好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血糖稳定了,并发症的风险就会小得多。”
妻子咬着嘴唇,带着几分愧疚问:“那医生,您说该怎么吃才对?”

李医生语气柔和了一些:“当然不是‘啥也不能吃’,而是学会挑着吃。甜食尽量戒掉,水果也要适量,优先选择低糖的,比如柚子、蓝莓。肉类可以吃,但最好选择瘦肉和鱼肉,避免脂肪含量高的红肉。
妻子点了点头,低声问:“医生,糖尿病真的有办法避免并发症吗?”

李医生认真的回答:“是的,只要血糖控制得当,大多数并发症是可以延缓甚至避免的。平时的血糖监测不能少,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看长期控制情况。”
妻子抹了抹泪,喃喃道:“早知道他这么爱吃甜的,会要命,我肯定早就管着他了。”

关于高血糖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丛媛.应用食物升糖指数为糖尿患者做饮食指导,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0-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