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李世民的嫡长子,8岁被立为太子,17岁处理政务,下场凄惨
李唐开国以后,在第二年,李世民的嫡长子的李承乾不久就在太极宫承乾殿出生了。李渊与李世民对李承乾十分的宠爱,出生第二年就被封为恒山王。在李世民继位以后,李承乾在他8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已经对李承乾寄予了厚望。除此之外,张玄素、房玄龄等老臣都是他的恩师,而且李承乾在众人眼里也是非常有威望。
武德九年(626年),刚登基的唐太宗便正式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可见唐太宗对他的期望。据史书记载,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成为太子后的表现也很优秀。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开始让长大的李承乾适当地观察国政治理。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渊病逝。唐太宗按照礼法为父亲守孝,便命太子李承乾监国。据史书记载,李承乾在建国时“颇识大体,能听断”,得到了朝臣的广泛好评。所以在守孝结束后,唐太宗继续让李承乾处理朝廷细务,之后每次出巡都让李承乾监国。
唐朝太子李承乾,公元619年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名李承乾,太宗即位后,立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幼年太子聪明伶俐,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可以帮助李世民处理政务。但是,从贞观十年开始,李承乾沉溺于声色犬马;在公开场合,开口闭口孔孟之学忠孝之道,回到私底下再次回复原样,反复多变。被臣子劝谏,就会自我批评,大臣无奈。李承乾甚至喜欢突厥人的生活习惯,向往突厥人那样无拘无束的生活,还在宫内放言称,继承皇位之后,还打算投靠突厥,当一个突厥将军足以。李承乾还常常叫嚣:要是我当了皇帝,一定要在御花园设置一个万人营,跟汉王分别指挥,观赏士兵战斗,岂不快哉!又说:我当了皇帝,一定要享尽世间所有乐趣,谁规劝,立马诛杀,杀掉数百人之后,就没有人说我了。
而太宗皇帝知道太子的态度之后,便对魏王李泰越来越好,还帮助李泰开设文学馆,任他招募学士,效仿当时的自己。看到太宗这样对待李泰的态度之后,当时的朝廷的大臣纷纷上谏,尤其是魏征,强烈要求太宗坚持长子继位的传统。太宗没有办法,只是对李泰越来越好,而李泰则是恃宠而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还拉拢朝臣组建魏王党,而这件事情却引起了太宗的警觉和反感,因为拥兵自重向来是皇帝心中的大忌,随后便淡了废掉太子的心思,随即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来表明态度,他绝对不会废掉李承乾这个太子,希望以此来打消李泰的夺嫡之心。
按理来说,既然李承乾的表现如此优秀,太子地位应该稳固才对。但奇怪的是,大约从贞观十年(636年)开始,李承乾的太子地位却是越发动摇,最终导致李承乾谋反被废。那么既是嫡长子又表现很好,李承乾的太子地位究竟是怎么动摇的呢?但是李承乾当太子以后,为人不是那么老实。身为皇位继承人,压力也是颇大,对于朝廷里面资历比较老的老臣们。就拿一位叫于志宁的来说,看到李承乾在盖新房子,于是就给李世民打报告,说其太奢侈。
李承乾有时候和太监在一起玩耍,于志宁马上给李世民打报告,说李承乾和秦二世一样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而且孔颖达还当面批评李承乾,就是因为这些大臣对李承乾的评价,李世民渐渐地也对李承乾也是有点不耐烦了。据说李承乾此前还有一个男宠,但是李世民十分的生气,于是就把那个男宠给杀了。其实就在李世民杀李承乾的男宠时,李承乾已经对李世民心存记恨了。当时李世民十分的看好魏王李泰,说起李泰,他是李世民的第四个孩子,他是长孙皇后所生,而且他还博学多才,李世民对他十分的宠爱。李泰渐渐有了夺嫡之心,李世民已经有了废立之心。李承乾于是就十分的难以接受,于是他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驸马都尉杜荷等人谋划着何谋反。计划是这样的,先称病等侯李世民来探望的时候,将李泰杀死,再杀李世民。但是消息败露,李世民震怒。
承乾,这名字可不是随便起的,李世民给自己的儿子起这样的一个名字,更把他立为太子,就是为了日后能够让对方承继乾坤,正位大统,可见期望颇高,那么这位被李世民寄予厚望的太子,又是怎么被逼着走上起兵反叛的不归路的呢?说起来还是皇权的争斗。李承乾的经历,与我们之前提到的,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太子胤礽很相似,都是上面有个牛逼轰轰的老子压着,地下一帮不省心的兄弟逼着才走上造反的道路的,不过李承乾比起胤礽惨了点,他还是个瘸子,那一群兄弟也正是在他残废之后才开始有了不该有的心思的。李承乾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魏王李泰,另外还有吴王李恪,不过这位是隋炀帝的外孙,大唐的大臣基本上不鸟他,所以李承乾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是魏王李泰。
其实这个魏王比起李承乾也好不到哪里,这位是个大胖子,不过文采比较好,加之李承乾腿瘸了之后性情大变,从一开始的谦恭孝友变得反复无常,在李世民眼里大大的失了分,所以李泰才能够成功的撬动墙角,拉拢了一批倾向于自己的大臣,开始和太子党分庭抗礼。
也正是因为李泰的步步紧逼,尤其是还有吴王李恪和齐王李佑时不时地在一旁骚扰,李世民也没有之前那么好说话,开始对李承乾的表现不满,以至于李承乾天天提心吊胆,生怕一个不小心被撸了太子的位子。人一紧张就容易办错事,李承乾一紧张,脑子一热,干脆趁着李世民去打猎的时候,撺掇着侯君集一起造反了,结果李世民老爷子宝刀不老,三两下把叛乱平定,之后这位太子也算是彻底被废了,可见底下有那么几个有野心又有能力的兄弟着实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在帝王之家。
李世民登基后,本来想着自己一手拼得的天下,一定要找一个好的继承人,立李承乾为太子,一开始他对李承乾教导非常用心。李承乾自小就很聪明,李世民更加喜爱他了,而且李承乾非常孝顺,真的是人见人爱。长大之后他就变了一个人似的,李世民发现了,于是和他的老师说了,李世民本出于好意想让他有一个好的样子将来能继承皇位,谁想李承乾竟不识好歹,在宫中胡作非为,还和劝阻他的老师爆粗口。现在的他,让李世民太失望了,但是想到他本质并不坏,一直不废太子,当时李承乾的弟弟李泰的势力强大,李承乾仔细一想这不是当年的父皇吗?当年父皇杀死叔叔一家,最终称帝,于是李承乾开始打起算盘,于是发动了政变,但是失败了。
李世民之后得知,是因为当时自己发动政变杀死兄长,让李承乾看到了才走到了这一步的。但是李世民爱子深切,很同情他,保全了李承乾,将他贬为庶人。李承乾虽不及太宗,但还是很仁慈,肯上进的,但是贞观一朝的臣子们都在李世民的培养下养成了犯言直谏的本事,公元640年,李承乾不过盖个其实并不奢华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言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至于太子的老师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可想而知。
承乾在众人怂恿下谋反未遂,按律当斩,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大臣,大臣们讨论后诛杀了参与谋反的侯君集等人,将太子流放黔州。李世民大喜,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