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游戏器具的嘎拉哈1:老赵闲聊俗称羊拐的嘎拉哈上篇

乐艺会 2024-08-13 06:24:44

游戏器具、卜灵神器与情感信物老赵闲聊俗称羊拐的嘎拉哈上篇作者:老赵以前我们曾经聚焦阐述了草原有趣的器具布鲁头,参见:老赵:草原上美丽的流星——布鲁头。也曾经聊到了草原铜人中的一些造型含义:

老赵 管月晖:《铜人中的蹴鞠与抛球乐:蹴鞠铜人系列谈之一》

从回头雁布鲁头到抱鹅童子:老赵闲聊辽金铜人系列

从金元童发“博焦”到巴拉子王:老赵聊铜人图形名物探索上篇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系列阐发之特型篇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阐发之发冠篇

老赵说铜人:明清蹲踞铜人阐发之执荷篇

朱浒/段立琼:汉晋有翼铜人及其铭文新证

老赵:从“襄樊小铜人”管窥丝路文明流播

老赵 管月晖:《辽代铜人中的捶丸造型系列简说》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聊草原另一个重要的器具嘎拉哈。在《无证之罪》电视剧中,有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变态杀手李丰田,让大家记忆深刻,秦昊所扮演的警察严良之所以能破案的一个关键线索,就是李丰田妈妈所谓用死人骨灰做成的嘎啦哈,在剧中说这时给死人算命用的。

《无证之罪》中的李丰田

《无证之罪》剧照

《无证之罪》剧照

巧了,在《猎狼者》电视剧中,也有两个嘎啦哈的出现,一个挂在偷捕者狼子六子的脖子上,一个挂在女狼子花翻子的脖子上,暗示着他们两的特殊暧昧关系。

那么,从上述两个电视剧,我们就似乎了解到,嘎拉哈既可以是一种神秘的占卜灵器,也可以是情感的信物,那么,嘎啦哈到底是什么物件,又到底存在有什么功用、多少要素呢?

《猎狼者》中挂着嘎拉哈的花翻子

《猎狼者》中挂着嘎拉哈的六子

嘎拉哈,源自满语gachuha,大体是东北地区的叫法,多取自于羊、猪、鹿、狍、麋、獐、牛、骆驼等动物后蹄连接腿骨和胫骨的距骨,而以羊距骨为多,一般北方地区俗称羊拐、羊拐骨。

动物距骨的关节位置以及四面称呼 资料来源:上图所示书籍

嘎拉哈古来称髀骨、髀石(一作贝石,在《五体清文鉴》中称作背式骨),比如《辽史.游幸表》卷六十八记载“穆宗应历六年十月,与群众冰上击髀石”。清人徐兰《塞上杂记》记载曰:“喀赤哈者,羊膝骨也”,也曾在一些书籍里被称作“噶什哈”,在《清稗类钞》中写作罗丹,达斡尔语作萨克(《达斡尔族》),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写作阿尔初阔其,羊拐在河北地区也称骨头子儿,在河北秦皇岛一带,则叫“骨子儿”。蒙古语音译为“沙阿”“沙恩”,意作“髀石”,一说也称石阿勒扎灰,还有说称“击古尔”的。新疆地区也有称阿斯克的。藏区则称为阿久,阿就。

鄂温克族称嘎拉哈为阿优克坎,鄂伦春族称狍拐为“戛拉喀”。锡伯族将灌铅的称为嘎拉哈称为嘎尔出克。见下图民族民俗文物辞典资料所示:

嘎拉哈被人类认识最早可以追述到新石器时代,在内蒙古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里曾发现单独摆放的动物髌骨,可推测原始人类对于这种形状奇特骨骼已经具备特别的单独摘取,加以应用的功能设置。嘎拉哈存在于东西方世界的多个区域,其历时之长,功能之丰,叙述之杂,也堪称一绝,在下不揣简陋,斗胆加以理析,以供广大爱好者,研究者,探索者参证之用,假设有益于学术,便是幸事,从众多资料中,我把嘎拉哈的信息按照功能价值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游戏器具,第二类,情感信物,第三类,占卜灵物。我们就逐一阐述。

第一类 游戏器具在《五体清文鉴》中,作者将“嘎拉哈”列入“戏具类”;在《清文汇》中更是将“嘎拉哈”直接定位于一种儿童玩具。原苏联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从西伯利亚到东斯拉夫人居住的基辅等地,亦曾流行这种游戏,可见嘎拉哈游戏年代甚为久远,流播地域甚为广阔。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这一游戏来自吕底亚地区,而柏拉图则认为是古埃及人发明的。据尚未得到证实的说法,羊距骨是世界上许多游牧民族常见的游戏用具,连远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阿尔及利亚的女孩,也常常玩羊距骨的游戏。vicko238曾经撰文介绍说,嘎拉哈希腊语称作“astragaloi”,在拉丁语叫做“tali”(见下图),在英语叫作“knucklebones”或“hucklebones”。可见嘎拉哈在世界范围中的普遍存在。

网络资料70年代,也有人发现土耳其与伊朗也存在嘎拉哈游戏。“美国民族志学者多萝西·霍华德(Dorothy Howard)在20世纪50年代到访澳大利亚时,发现当地人仍在用真嘎啦骨玩游戏,即使商店里有卖塑料版本的”。1951年,学者布莱恩·萨顿-史密斯(Brain Sutton-Smith)对比了新西兰毛利儿童和白人儿童的游戏。他认为欧洲人到达澳洲前当地人就已经有了嘎啦游戏,并包括了三种主要玩法,“西方人的到来可能只是补充了第四种新规则。因为描述最后一种的词汇全部源于英语,而前三种都有毛利语言的对应”。(本节参照引自vicko238文章)

1955年,墨尔本学校操场上的孩子在玩嘎啦游戏。图片来源:Museums Victoria/Dr June Factor

石宏斌藏品

奉命赵大强资料据吉日嘎拉撰文介绍,现在科尔沁蒙古族小孩儿玩耍的多为羊的“嘎拉哈”,猪“嘎拉哈”一般都是形状不对称,牛“嘎拉哈”则相对较大,且使用不方便。而鹿、獐、狍等野生动物非常罕见,所以它们的“嘎拉哈”骨骼也难以搜集。所以最适合抓嘎拉哈的是羊嘎拉哈,因为羊嘎拉哈小,在抓嘎拉哈游戏中,一副四个能抓起来,而牛嘎拉哈、猪嘎拉哈太大,四个就难以抓起来。

国博藏嘎拉哈一组 网络资料

现代达斡尔族狍骨“嘎拉哈”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藏

佳木斯博物馆藏 染色嘎拉哈与子儿沙包

聂延力在小说中曾经生动描述了儿时嘎拉哈的游戏与生活情态,作者的表姐英子有两副嘎拉哈,一副牛嘎拉哈一副羊嘎拉,表姐把嘎拉哈染成红色、绿色光滑剔透好看。让作者本人十分羡慕。那么,表姐为什么有这么多嘎哈拉呢?因为她的父亲是生产队的马倌,常年在坝后出场,牧区嘎拉哈很多,而作者所居住的地方没有牛羊,所以嘎拉哈奇缺。作者期待已久的是家里杀羊,因为杀了羊,就有嘎拉哈了。

”家里杀了第一只羊,我终于拥有了两只日思夜盼的羊嘎拉哈。父亲用小刀尖一点一点地刮净肉脂用碱水洗了两遍嘎拉哈变得光滑剔透,我用红墨水染色,绯红色的嘎拉哈成了我的宝贝,整日放在衣袋里摸索,可是两只嘎拉哈是不能玩得只有一副才能玩“。

著名作家王蒙写过一篇名字叫做《羊拐》的微型小说,非常有名,还进了教科书,说的是给女儿带礼物的故事。王蒙介绍说,“那时我在新疆,我女儿在北京。以前小朋友爱玩羊拐,就是羊小腿的一根小骨头,涂上红漆、绿漆,是一种玩具。我回北京探亲,她说我怎么没有羊拐?我听了后眼泪都流出来了。我说,羊拐在新疆有的是,明年给你带回来。我回到新疆,疯了一样到处找羊拐。虽然一麻袋没有,多半麻袋是有,三四百个。到第二年暑假时,我拿着这些羊拐回去给女儿。女儿说,我早就不玩这个了。就这么一个小故事”。在这篇小说中,由于居住在北京,女儿羡慕人家的孩子有羊拐玩具,自己没有,在20 世纪60年代的北方,嘎拉哈羊拐仍是比较流行的玩具,”她正和小朋友们忙着玩羊拐,她是借别人的拐来玩的“。这给去北京探亲女儿的父亲造成了心理压力,好在父亲正好在牛羊遍地的新疆。正是嘎拉哈肥沃的土壤。所以父亲向女儿保证,一定从新疆带拐来,”而是又多又好,北京孩子想都想不到的新疆羊拐。”经过父亲的辛苦搜集,收获颇丰,“一年过去了,我们积累了一口袋羊拐,洁白的,染上乡色的,光滑的,多彩多姿,琳琅满目。”可见新疆嘎拉哈的原料之丰沛。当羊拐不容易获得的时候,人们也用类似桃核这样的玩意取代,把几个核桃的一面涂红色,以作区别。桃核扔出去,有红、素两种颜色朝上,抓颜色相同的核桃。可以称为核桃版的简配嘎拉哈。

染色游戏嘎拉哈 网络资料

0 阅读:2

乐艺会

简介:鉴赏艺术,分享人文创造之美,推动艺术与生活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