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看官,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也能在高速上放飞自我,让车自己跑,你只管打个盹儿?但,真要出了事儿,一句“我是开了智能驾驶的”就能甩锅了吗?
2025年3月19号,大广高速信阳段,一辆挂着粤B牌照的新能源车,duang的一下侧翻了!咋回事?开了智能驾驶呗!最近这种事儿可不少,你说这智能驾驶是解放双手还是埋雷呢?就说2024年8月,在沪蓉高速上海段,一辆开启了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的轿车,因为司机低头看手机,砰的一声追尾了施工车辆,还好没出人命。这事儿告诉你啥?说白了,辅助驾驶再牛,也替不了你那双时刻警惕的眼睛!
话说回来,这“智能驾驶”到底是个啥?咱得先搞清楚。汽车界有个分级标准,叫《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把这玩意儿分成0到5级。0到2级,叫辅助驾驶,就是给你打个下手,真正掌舵的还是你。3到5级,那才叫自动驾驶,能替你开车。现在市面上卖的车,你品你细品,基本都在2级徘徊,顶多算个高级辅助驾驶。
一位汽车圈的大佬就说了,现在的智能驾驶系统,突出一个“辅助”,技术上是辅助,法律上更是辅助!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也出来说话了,说辅助驾驶有三大瓶颈:感知算法还不够靠谱,车企怕担责任故意标注成2级,3级自动驾驶还没拿到准生证呢! 这就尴尬了,消费者一看“智能驾驶”、“无人驾驶”,以为能高枕无忧了,结果呢?还是得自己盯紧了!
问题来了,车企是不是在忽悠咱? 这年头,买车的时候,销售恨不得把车吹成变形金刚,啥“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全场景自动泊车”,听得人热血沸腾。可真开上路,问题就来了。2024年初,就有一大波消费者投诉某品牌电动汽车,说它宣传的“城市领航辅助驾驶”根本不好使,不是识别错误就是急刹车,简直是惊吓套餐!
12315平台的数据也说明了问题:2024年,新能源汽车软件问题投诉举报高达3.5万件,其中智能辅助系统失灵是重灾区。更可怕的是,如果真出了事故,责任咋算?2024年5月,北京亦庄一辆测试中的自动驾驶汽车撞了,结果谁来背锅成了罗生门。现有法律对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主体没明确规定,交警蜀黍也挠头啊! 还有,辅助驾驶在恶劣天气下也容易掉链子。2024年11月,京哈高速沈阳段,一场大雪让一堆开了自适应巡航的车撞成一团,因为系统根本看不清车道线和障碍物。
说来说去,还是得法律来撑腰。 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3级以上自动驾驶场景根本没提及,出了事儿没法可依。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一直在强调驾驶员的主体责任。也有地方政府开始行动了。像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地都出台了地方性法规,规范自动驾驶。国家层面也在推进,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报告就说了要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安部也在推动修订。 市场监管部门也不能闲着,对那些虚假宣传的车企,该罚就罚,情节严重的直接吊销执照!
就算法律再完善,技术再先进,安全意识也不能丢。 2025年2月,长深高速常州段,一辆开了自适应巡航的车撞了货车,司机说自己当时犯困了,但车没发出警告。看来,这疲劳驾驶检测技术还得升级啊!再往前看,2024年12月4号,江苏南京,一位老哥喝高了,启动“辅助驾驶”就呼呼大睡,结果车子一头撞向收费站,直接翻车起火。还有2025年3月16号,武深高速,一位司机开了“辅助驾驶”就溜号,结果车子跑偏撞山了。 这些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辅助驾驶不是万能的,你还得时刻保持清醒,握紧方向盘!
还得提一句,智能汽车收集的数据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 2024年9月,有媒体爆料某品牌智能汽车偷偷上传用户驾驶数据,这隐私泄露的风险谁来承担?
展望未来,智能驾驶是大势所趋。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2级以上智能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已经达到55.7%,预计2025年底会达到65%。 但咱们要记住,驾驶员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了解系统的局限性,及时接管车辆。车企要避免虚假宣传,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立法要跟上,明确责任划分,保障消费者权益。
开车上路,安全才是王道, 别把小命儿交给还没完全靠谱的“智能驾驶”,出了事儿,后悔药可没地儿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