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孩子最终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基因?
机遇?
或许都不是。
最近热播的央视电视剧《北上》揭示了一个更深刻的答案:父母的养育方式。
剧中几个家庭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原生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深远影响,也引发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孩子拥有幸福的未来?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过:“每个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北上》这部剧,通过运河上几个家庭、几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将这句话的含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有权威的、尊重的、自私的、强势的、抱怨的、包容的;而孩子们也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叛逆,有的懂事,有的开朗,有的坚韧,有的内耗,有的拧巴。
我们先来看顾阿莲和陈睿母子。
顾阿莲从农村女孩一路奋斗成为区长,深信“控制一切就能掌控人生”。
她对儿子陈睿的教育也是如此,从衣食住行到交友都严格控制。
她只允许陈睿和成绩好的马思艺来往,甚至认为谢望和等成绩一般的孩子是“小流氓”。
陈睿摔断腿住院,她甚至让马思艺住到家里,方便补课,也为了切断陈睿和其他朋友的联系。
这种强势的教育下,陈睿考取了高分,却选择了反抗。
他报考了二本师范院校的冷门考古专业,毕业后也不找工作、不考公务员,一心研究沉船。
顾阿莲的控制最终导致了儿子的叛逆。
这不禁让人思考:控制孩子的人生真的是“为你好”吗?
真正的爱,或许是给予孩子尊重和信任,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里自我成长。
与顾阿莲的强势不同,邵秉义是一位满腹牢骚的父亲。
他怀才不遇,经常借酒消愁,抱怨领导、讽刺同事、责怪出版社。
高考前一天,他还因为书没出版对妻子发脾气,导致儿子邵星池和他对打,并撕毁了准考证。
邵星池看不惯父亲,却在潜移默化中活成了父亲的样子。
在北京,邵星池屡次创业失败,最后走上了倒卖假证的道路。
他从不反省自己,反而抱怨运气不好。
正如那句话所说:“一个家庭走向不幸,往往是从家里有一个爱抱怨的人开始的。”
父母的抱怨像病毒一样,传染给孩子,让他们也变得怨天尤人。
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给孩子带来希望和温暖。
如果说邵秉义的抱怨是负能量的传递,那么马思艺的母亲则展现了另一种伤害:自私。
马思艺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后改嫁,将年幼的女儿留给年迈的奶奶照顾。
八年间,她从未探望过女儿。
再次出现,却是为了让奶奶帮忙还债,或是让马思艺照顾弟弟。
母亲的自私让马思艺从小缺爱、敏感内耗,她变得小心翼翼,生怕麻烦别人。
尽管成绩优异,她却选择了离家近的师范大学,奶奶去世后更是放弃高考,远走他乡。
父母的责任是给孩子爱和安全感,而不是让他们独自承受生活的风雨。
与马思艺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夏凤华。
她性格毛躁,成绩不好,却在母亲李燕的爱与支持下,活得自信快乐。
李燕为了不让女儿受奶奶的气,毅然带着她离开婆家。
她支持女儿的歌星梦,为女儿亲手制作破洞牛仔裤,从不责备女儿的学习,反而不断鼓励她。
在母亲的滋养下,夏凤华虽然没有高学历,却凭借毅力和勇气,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快递站点。
李燕的强大内心和积极的教育方式,让夏凤华也拥有了强大的内核,勇敢追逐梦想。
正如那句话所说:“没有满身缺点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父母。”
我们来看看梁海泓和谢望和母子。
梁海泓为了改善家庭状况,毅然决定去开大货车。
她顶着压力和嘲笑,刻苦学习,最终拿到了驾照。
她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影响了儿子谢望和。
谢望和高中就开始创业,大学期间也努力打工,毕业后更是凭借努力和拼搏,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梁海泓的坚韧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谢望和的未来。
父母的活法,就是孩子的人生教科书。
正如教育学家洛克所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像一张白纸一样。
而后,他生存的环境开始给他上色,他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环境,他们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从《北上》中几个家庭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
父母的情绪、内心和处事方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孩子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这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