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遭遇车祸获赔13万元,母亲对钱的处理,受到了全村人的称赞

沮三友 2025-01-27 04:22:13

我叫孙建红,家住鲁南地区的一个村子,我们村是镇政府驻地。

父亲在世时,我们家共有14口人,我们有兄妹四个,姐姐为大,下边有兄弟3个。除了姐姐是农业户口,结婚以后,在家种地,我们兄弟仨都在县城工作,在城里都有了自己的家。

我们三家都在城里,父母则在农村老家里居住,我们弟兄三个多次商量,想把父母接进城里居住,让他们晚年得到幸福,在城里颐养天年。

可是父母说什么不同意,他们说:“自己眷恋老家的那片黄土地,那住了多年的老屋,村里的那些人情世事,自己还有做生意的那些货。”

我们都知道父母的脾气,他们不想做的事,认真劝说也是没有用处,所以我们也只好放弃,把他们留在乡下的村里,我们兄弟三人,共同商议,每逢双休日或者放假,我们都会回农村老家,看望父母。

十年前夏天的一个夜晚,大约7点多钟, 父亲吃过晚饭,出门去散步。

走到离医院不远的一个拐弯处,被飞驰而来的摩托车撞倒了,父亲顿时不省人事,鲜血洒满了一地。

好心人一看是我的父亲,连忙给正在医院里上班的我打电话,让我过来看看。

医院里的救护车接到求救信息后,飞驰赶到出事地点,车上下来了两个医生,在众人的帮助下,把父亲送到了30里路左右的县城医院。

尽管县城的医生尽心尽力,但是由于父亲的伤势过重,还没有抢救过来,70岁的父亲,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父亲离世后,肇事车主托人找到了我们,请求私了此事,让我们说出要求。

我们答应了来人的要求,人死不能复生,我们提出了15万元的赔偿要求。

他们嫌多,又委托两拨我们熟悉,关系较好的朋友来说情,结果我们家里商议,每拨人给一万元的面子钱,拿到了13万赔钱,钱放在了母亲的手里。

办完了父亲的丧事,一个星期后,母亲把姊妹四人都召集到家里,开了一个家庭会。

母亲说:“今天召集你们来,主要是处理赔偿金的问题,这些钱不能老放在我这里。

你们说,这钱怎么处理个法。”

母亲问了几遍,我们几个做子女的都没有人搭理。

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姊妹们几个最清楚。

人们常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可是母亲却是一个眼光看的比较远的人。

在这里,我仅用三个事例就能说明一切。

1,刚分田到户,允许农民做生意时,母亲就动员父亲率开先河,依托家门口就是农贸市场的优势,在我们村率先做起了小买卖。

父母农忙种着家里的承包地,农闲骑着自行车,带着一箱子货,到四周赶集。

买卖投资不大,都是些针头线脑,但是那时候,僧少粥多,利润较为丰厚,就是靠父母做起来的小买卖,我们一家人衣食无忧,现在想来,当初没有父母做起的小买卖,也就没有我们今天好生活。

2,那年我参加中考,还差一点五分达到正榜录取分数线。

那时候时兴委培,但要交很多钱,我上委培就需要交5000元。

那个时候,虽然我们家里不急,但是5000元钱,对我们家里来说,也是个天文数字。

父亲不想让我读委培,他说:“让孩子去复读,第二年去报考免费的师范学校。”

父亲的话有道理,那时的5000元,一个男孩子结婚还用不了,3000元能盖一处秃头三间大瓦房,下通福,传启到办婚事2000元用不了。

村里不少人也是议论纷纷,5000元买委培,不值。

母亲则不同意,她说:“孩子的前途是大事,除了这个水就没有了那个店,明年什么样谁也说不好。”

父亲听着母亲的话在理,他也答应了让我读委培。

母亲盘算着,家里连货加存款只有1000多块钱,其余的钱都得去借。

父母兵分两路,他找他的亲,她走她的人,结果三天后,没有借来一分钱,还往里搭了好几十块的送礼钱。

离录取的时间越来越短,父母没有招了,在母亲的劝说下,又1000多块钱,卖了我们在农贸市场上盖起的一间门市房。

看到母亲让我上学这样执着,又为借不到钱愁眉苦脸,好心的邻居给母亲指了一条路,他娘家的一个亲戚非常有钱,经常向外放私人贷款,只不过利息高点。

母亲一听,象抓住了一根生命稻草那样激动,在邻居的帮助下,很快货到了高息贷款。

我读了委培学校,也体会到了父亲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每到暑假和寒假时间,我便跟着本家哥哥到南方教武。

结果真如母亲所料,第二年教材改革,和我同样水平的同学,不少人参加了复读,第二年考的比去年掉了好几十分。

我毕业那年,用自己挣来的钱还上了我上学时欠下的贷款。

几年后,我分配到县城里的体校后,再后来,我娶了个如花似玉,温柔善良的妻子,有了一个儿子,我们两个人现在都教学,儿子已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生活的甜甜蜜蜜。

我时常在想,没有母亲的远眼光,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3,三弟谈了个对象,父亲一点也不中意,经常背着三弟媳在我们一家人面前说三道四。

母亲气的跟他赌气:“只要他们两个小的,双方满意,你犯的哪道子急。”

父亲盼着三弟两个人离婚,母亲要同他拼命,才维系了三弟一家人的正常生活。

如今三弟有儿有女,他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儿女学业有成,生活的称心如意。

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头发长见识远。

母亲见我们都不作声,说:“我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知母莫如子女,其实我们姊妹四个都知道母亲胸有成竹,她是试探我们的底子。

母亲说:“这13万元,你们兄弟3人,每人3万元,我和你姐每人2万元。

我这两万元留作养老,按照咱们这儿农村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该再有你们姐姐一份,但我不这样认为,男女平等,一样的孝顺,应该一样的分礼。大家看看,我这样做行吗?”

我们对母亲的做法表示敬意,点头同意。

母亲接着说:“我都70多岁的老太太了,我要钱有什么用,我赶集摆摊赚点钱,加上公家发的养老金,门口那片地,种点粮食种点菜,我吃不了,有吃有喝有点零花钱,我就心满意足了。”

村里有的人对母亲做法颇为不解,认为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不缺钱,那十三万块钱,何不存起来,留作自己养老。

但更多的人对母亲的做法表示称赞,他们认为母亲顾全儿女,值得称道。

分完这些钱后,我知道母亲是舍不得花这些钱,他得找人存起来。

想到母亲平日生活还要花销,我向两个弟弟提议,我们每家每月给母亲二百元,让她生活的更好些,两个弟弟表示同意。

我们每逢一个月的第一个周六,都把钱送到母亲手里,有了这600元,母亲的生活不会差到哪去。

果然没被我们猜错,母亲把那她分得的2万元找人存到了银行里。

后来,二弟装修差钱,便向母亲提意借2万块钱花,母亲同意。

她对二弟说:“你用可以用,但必须给你大哥和你三弟通个信。”

二弟给我和三弟一说,我们都表示同意,母亲把钱借给了二弟用。

村里人知道知,都夸赞母亲了不起会办事。

0 阅读:0
沮三友

沮三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