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冷,就看秋分”,老话可不是就简单说说的。明天就要是秋分了,那么今年的冬天到底会不会冷到让人哭呢?还是说只是个小打小闹的寒冬呢?
大家都知道秋分过后,夜晚的时间会慢慢变长,白天则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气温下降的速度也会变得越来越快。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在这个时候也将开始陆续忙碌起来,秋收、秋耕、秋种这些农活无缝衔接,尤其是在北方地区更是进入了大忙时节。
秋分不仅仅是节气的转折点,更是一年之中农业生产的一个时段。在这段时间里,白菜、萝卜、香菜、菠菜、茼蒿等喜凉蔬菜纷纷进入种植期。对于农民来说,这也是抢种冬小麦的好时机,过了霜降就不合适了。种得早,来年产量高,种得晚,赶不上最佳生长期。所以,秋分这个时间对农民来讲可是相当重要的。
而今年的秋分有点特别,有两个特点让人不得不关注。第一个是“秋分在社后”,也就是今年秋社日是在9月21日,而秋分则是在9月22日。老话说“分在社前,遍地是黄金”,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秋分在社日前,那么这一年的年景会相当不错,预示着大丰收。可是今年秋分恰好在社后,这似乎不太符合丰年的预兆。虽然农谚有点玄乎,但毕竟是代代相传的经验总结,总归有些参考价值。
另一个特别之处是秋分紧跟在中秋节后面。今年的中秋节在9月17日,而秋分在9月22日。按老话说,“秋分月夕后,必定是灾年”,似乎也在暗示着年景不太妙。这些民间智慧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却是农民几千年累积下来的经验之谈,特别是在没有现代科技的过去,这些谚语是他们对天气的主要参考之一。
那么从农谚来看,今年冬天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不妨来看看这些有意思的说法:
首先是“秋分雷唱歌,冬天雨雪多”。这个谚语的意思是,如果秋分这天听到雷声,那么冬天很可能会雨雪不断,天气寒冷。这话的道理不难理解,打雷的天气往往是冷暖气流交锋的结果,如果在秋分这种降温节气还有打雷,说明气候异常剧烈。如今很多地方的气候已经表现出一定的极端变化,如果秋分时出现打雷的情况,那么今年冬天或许真的雨雪连连。
接下来是“秋分北风吹,冬天冻死牛”。北风一吹,寒意扑面,如果秋分时就有北风,那预示着今年的冬天极有可能特别寒冷,甚至会冷到让人受不了的地步,连牛都难逃一劫。北风和寒冷在气象学上有着紧密的联系,秋分的北风其实是一种冷空气的信号。这也就是为什么老话说北风一来,冬天就离不开厚棉袄了。
另一个说法是“秋分热,冬不冷”。这似乎听起来和前面的谚语正相反,如果秋分当天还是热乎乎的,那冬天就不会太冷。但有个问题是,秋分热却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样的年景对农业并不友好。所以从农民的角度看,这也不算是什么好消息。
还有一句“秋分露重,冬季多霜”。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如果秋分这天露水特别重,那冬天很可能是霜多夜冷,虽然白天还能有些暖意,但晚上可就别想脱下厚衣服了。这种情况对作物来说不算坏事,白天有阳光的加持,还能继续成长,夜晚的冷也不会太影响。
如今的天气预报已经相当精准,但在古代没有这些科学仪器,农谚就是老百姓们判断天气的主要工具。它们的准确性虽然不能和现代科技相比,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自然规律的变化。其实,这些谚语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像是秋分打雷、刮北风这些说法,背后其实都是对冷暖气流和季节变换的总结。
今年的秋分不管怎么看,都是个有些“奇怪”的秋分,而天气总是有它自己的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些古老智慧和现代科技的指引下,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好准备,别管它是冷到哭还是暖得意外,至少,我们心里都有个底,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寒风吹得手足无措。这不,还有个农谚说了,“秋分早霜,冻断牛肠”,你看着办吧,这个冬天,也许真的得捂紧棉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