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一个誓言,司马懿改写了中国的道德体系!

古今的多少事 2024-08-23 01:53:46
全文共1300个字,阅读时间预计3分钟。阅读此文前,恳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及时带来更新提示,感谢您的支持。

有道是“三国淘尽英雄气,两晋皆是鼠辈出”。作为终结三国时代,再次完成大统一的司马家族,因其“得国不正”,一直被人们所诟病。但这事情的源头,还得从司马懿70岁那年的“高平陵之变”,从那“洛水之誓”说起。而说起司马懿的“洛水之誓”,我们得先介绍一下“洛水之誓”的由来。

洛水之誓的由来

公元25年八月,刘秀称帝后,便亲率大军二十万直逼洛阳,展开了对该城的围攻。在此之前,他已成功平定了河北地区,吸纳了大量铜马军,满怀信心地朝着统一天下的目标迈进。

但当刘秀的军队真正开始攻城时,他们遭遇了意料之外的僵局。洛阳城墙坚不可摧,城内的守军数量高达十万,且守将朱鲔坚守城池,毫不退让。尽管刘秀的军队围城已达一月之久,仍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洛阳的坚守反而使他的主力军陷入了胶着状态,其他战略计划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因刘秀对朱鲔有杀兄之仇,因此战事久拖不下。面对朱鲔的坚决不降,刘秀曾试图说服他归顺,为了彻底赢得朱鲔的信任,刘秀在洛水边举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宣誓仪式,他立下重誓,以洛水为证,承诺绝不违背自己的诺言。

虽然朱鲔存有疑心,但现实的情况不得不让他妥协。数日后,朱鲔自缚至刘秀营中请降。刘秀信守承诺,不但没有加害于他,反而立刻释放了他,并让他继续领导洛阳的军队完成投降。

在朱鲔的带领下,洛阳城最终归顺。刘秀也兑现了他的誓言,封朱鲔为扶沟侯,赐予他荣耀与富贵,这一事件成为了历史上"洛水之誓"的佳话。

因此,从那时起,指着洛水发誓,成为一种政治承诺,成为一种政治信用,这信用是社会共识的基础。简单来说,在当时,发誓有很多种形式,但指着洛水发誓,是最有效力的。

司马懿的“洛水之誓”,

据《晋书》记载,司马懿在发动政变时,为了说服曹爽放弃抵抗,派遣了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向曹爽传达信息,承诺“唯免官而已”,并“以洛水为誓”,即保证仅免去曹爽的官职,不会有更严重的处罚 。只要曹爽放弃抵抗,交出权力,就可以保全性命和地位。

然而,尽管司马懿在洛水边发誓,保证不会对曹爽及其家族进行报复,但曹爽投降后不久,司马懿便指控曹爽及其亲信谋反,导致曹爽及其三族被诛杀 。

背誓的后果

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更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它导致了政治信用的破产,使得人们开始怀疑政治承诺的真实性。在司马懿之后,反对司马家的声音络绎不绝,如李丰、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等人的起义,都是对司马家政治信用的质疑。

更严重的是,司马懿的这一行为破坏了“天子,有德者居之”的政治共识,转而变成了“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现实主义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政治权力的争夺变得更加残酷和无序,对后世的政治稳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最终,这种政治信用的缺失和道德的坍塌,也反映在了晋朝的统治上。晋朝虽然统一了三国,但其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却从未停歇,甚至出现了高贵乡公曹髦被杀的悲剧。这一切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司马懿背弃洛水之誓的那一刻。

现在,大家是否理解为何说司马氏“得国不正”了吗?设身处地,你会相信司马懿的誓言吗?

0 阅读:4

古今的多少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