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感与推理碰撞:5本好书揭秘替身文学的独特魅力

频网谈文学 2024-05-26 03:50:08

关注湛蓝,好书不迷路。

网络文学中千千万,宛宛类卿最为引人注目。尽管我们常常将“替身文学”视为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其中“A永远是A,但B可以是任何人”的虐恋情节,我们承认,这种情节确实令人着迷。然而,在文学作品中探索“替身”的概念,我们会发现许多我们熟悉的经典作品,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替身》,坡的《威廉·威尔逊》,甚至勃朗蒂的《简·爱》。于雷老师在《寓意的逻辑——爱伦·坡小说研究》中提及文学中“替身”的概念:替身,又称为“双影人”或“二重身”,作为世界文学殿堂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学现象,源自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可谓哥特小说文类中的“经典主题”;而坡,则像他所欣赏的德国作家E.T.A.霍夫曼一样,被学界公认为替身叙事的大师。

《替身计划》

[日]山泽晴雄/著

朱东冬/译

故事一开始就提到了“双胞胎诡计”,来自一位评论家:“作者平素自我标榜为新侦探小说作家,作品却一反此志,仍拘泥于老掉牙的‘双胞胎诡计’,着实令人遗憾……”写出这样“老掉牙”诡计的岸滨凉子要在现实中实施替身计划,她找了一个与她极其相似的人,上演“双胞胎诡计”。

不愧是本格推理的盛宴,故事在各种人、各种时空事件中交错进行,随着警察与侦探调查的深入,直到最后一切伏线才显现,而提示在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出现。公平至极。

书中还附带了四道小谜题,请和你的朋友一起挑战!

《替身》

[日]青山七惠/著

李雨萍/译

这是推理,但又不完全是推理,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这位曾获得新人奖却再未出版过一本小说的作者,应读者之邀,撰写了读者姐姐的传记,融入了读者和她姐姐的生活。当读到此处,或许能预料到要用“真实的姐姐”和“故事中的姐姐”来迷惑我们了。而全书布满了伏笔,明知有人在说谎,作者也在说谎,但直到最后才能看穿这个谎言的目的。然而,这本书最贴切“替身”主题的一点是:整本书都让人怀疑“这是那个写过《一个人的好天气》的人写的吗?这不是替身在写吗!”

《替身》

[日]绫辻行人/著

成洁/译

2010年获得“这本推理了不起!”第三名。十年前我看完这本书后在豆瓣上愤然评论:“这!不!是!推!理!”虽然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当时为何如此激动……但仍记得当初看完《馆系列》后再来读这本书时的感觉:“这本书和那些馆系列的作品是同一个作者吗?”

这是恐怖与推理的完美结合。26年前,夜见北中学三年三班,一位备受欢迎的同学意外去世,其他同学却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仿佛他还活着一般。然而,在毕业照拍摄时,却出现了一张灵异照片。26年后,来自东京的榊原恒一搬到此地,刚转学进了三年三班,却感觉一切都不太对劲。难以避免的死亡逐渐逼近,但究竟谁才是那个多出来的人?

这个系列还包括外传《替身S》和续篇《替身2001》。

漫画版由清原纮操刀,他也是画过《十角馆事件》的漫画家!

《替身》

[美]苔丝·格里森/著

郭朝伟/译

法医莫拉站在解剖台前,注视着即将被她开膛破肚的女尸。

这具尸体有两点格外引人注目:首先,她完整无缺,对于一起疑似他杀案的受害者来说,外表过于完美;其次,她的脸庞、身体、头发,甚至阑尾手术留下的疤痕,与正在进行解剖的法医完全一致。没错,法医莫拉面临的难题是,她需要解剖的对象竟然是自己的“替身”。

我们都知道,苔丝·格里森绝非那种会描绘仿生人或克隆人情节的作家,因此毫无疑问,这是一桩涉及“双胞胎”身份的案件。

“替身”成为莫拉揭开自身身份真相的导火索,还是仅仅是一场幌子?苔丝笔下的故事一向不复杂,但总能带来惊心动魄的体验。两位女主之间没有肉麻尴尬的儿女情长,所有多余的情节都被一一剔除,只留下“硬碰硬”的棘手案情和主人公之间克制的情感纽带。如果你被那些女主被虐的“替身文学”折磨得心情沉重,那么不妨来阅读这本充满女性力量的爽文,她们宣告:“不管你是什么替身,都别挡我的路!”

《替身》

[日]西泽保彦/著

金静和/译

“八月三十一日。多年以前,祐辅擅自将这一天定为‘珍惜夏天余韵之日’。珍惜的方式非常简单,就是从早到晚一整天都懒散地喝啤酒。”

从这本书开始,我们有了一个放纵狂饮的节日,谁还会在意替身呢!

然而,谈到写作“替身”这个主题,最让人期待的作家肯定是西泽,因为你真的无法预料他的想象会将诡计演绎成什么样子。但这本书,他预测了我们对他的预期,反而让人有点意外!

总之,对我来说,这本书就是:推理可以交给替身,喝酒得我亲自来。

关注湛蓝,好书不迷路。

——END——

往期分享:

0 阅读:0

频网谈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