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当心脏功能逐渐衰退时,身体却往往会发出一些容易被忽视的信号。心脏衰竭并非突然降临,而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某些表现可以被视为“预警灯”。而这些表现往往被误解或忽略,直到情况变得严重。

心脏衰竭:沉默的杀手,如何识别身体的预警?
心脏衰竭是一个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核心特点是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以满足身体的代谢需求。根据《柳叶刀》杂志的统计数据,全球有超过6400万人受到心衰影响,其中中国的患者人数已超过千万。
心脏衰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身体的某些特征性表现。这些表现如同红旗,但很多人却因缺乏医学知识而忽略,从而错失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
我有一位55岁的男性患者,平时身体健康,除了有些高血压并未有其他明显症状。而近半年他开始觉得轻微乏力,总是感觉提不起精神,晚上睡觉需要垫高枕头才能呼吸顺畅。

起初,他以为是工作压力大,加上年纪增长导致的体力下降。直到一次清晨,他出现了胸闷且伴随轻微浮肿,才不得已去医院就诊。经过心脏超声检查,他被确诊为“心脏衰竭”。类似的案例非常普遍,人们往往忽视了早期的“预警信号”,从而拖延了诊治。
心脏衰竭的发病原因及危害
心脏衰竭的发生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以及心脏瓣膜疾病等。糖尿病、肥胖、长期吸烟、酗酒等生活方式也是心衰的重要诱因。在心衰的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心功能的下降,症状会逐渐加重,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质量。

其危害不容忽视。心脏衰竭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器官供氧不足,从而引发肾功能衰竭、肺充血甚至多器官衰竭。《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指出,心衰患者的5年死亡率高达50%,其严重程度堪比癌症。早期识别和干预尤为重要。
心脏衰竭的身体信号:千万别忽略这些表现
持续性疲劳和乏力疲劳是心脏衰竭最早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这是由于心脏泵血不足,导致肌肉和器官供氧减少。患者通常会在体力活动后感到异常疲惫,甚至在休息后也无法恢复。
呼吸困难心衰患者常常出现活动后气喘,甚至在静息状态下也可能感到呼吸不畅。部分患者会在夜间因呼吸困难而醒来,需要坐起或垫高枕头才能缓解。

下肢浮肿心衰会引起体液潴留,导致踝部和小腿浮肿,严重时甚至波及全身。这种浮肿通常在白天加重,晚上稍微缓解,但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站久了”或“水肿体质”。
体重快速增加不明原因的体重增加,尤其是短时间内的快速增长,可能是体液潴留的结果。对于心衰患者来说,这是一个危险信号,需要立即就医。
心率异常心衰时,心脏会通过加速跳动来弥补泵血不足。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或心跳加速,这种情况在活动后尤为明显。

西医视角下的心脏衰竭治疗方向
心脏衰竭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利尿剂等,它们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改善症状并延缓病程进展。
对于部分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装置或左心室辅助装置可能是必要的。如果心衰达到终末期,心脏移植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中医如何看待心脏衰竭?
中医将心衰归为“心气虚”“心阳虚”等范畴,认为其根本在于气血不足、阳气亏虚。中医治疗多以活血化瘀、益气养心为主。黄芪、丹参、附子等中药常被用于辅助治疗心衰。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服药。

如何预防心脏衰竭?
从日常生活入手,预防心衰并不困难。控制血压和血糖、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合理饮食,这些都是保护心脏的有效措施。定期体检尤为重要,尤其是有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功能评估。
在人类历史中,心脏一直被视为生命的象征。在中国古代,中医理论强调“心主血脉”,而西方文化中,心脏也是情感的象征。从历史的角度看,心脏疾病的防治是医学发展的重要一环。
现代科学为我们揭示了心脏的工作机制,让我们认识到,即使是最细微的变化,也可能预示着重大健康隐患。

作为医生,笔者对于心脏健康的建议是:重视预防而非治疗。心脏健康需要长期的维护,而不是等到问题出现时才匆忙应对。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现了上述症状,一定要尽早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高危因素的累积,是预防心脏衰竭的根本之道。
信息来源:
《柳叶刀》心血管健康专题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0》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相关指南